•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AI 应用融合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苏润静
  
扬帆媒体号
2025年129期
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第七小学 710000

摘要:在“文化+科技”融合趋势下,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小学低段美术教育意义重大。本文探讨 AI 技术用于非遗主题美术教学的价值与挑战,寻找激发儿童文化兴趣和创造力的路径。针对非遗元素与儿童认知不匹配、AI 应用易偏离文化核心等问题,提出“基于认知层次的AI 纹样解构再生”等对策。通过《我喜欢民间工艺品》等课例,展现AI 辅助的项目化教学如何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实现文化传递与创意活化,为小学美术课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工智能;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策略;文化传承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础教育中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低段学生处于文化感知萌芽期与形象思维关键期,通过美术教学接触非遗符合其认知特点。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生成模拟及交互功能,为解决传统非遗教学中的文化疏离、体验不足等问题提供可能。探索AI 与非遗在小学低段美术课堂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应用,更要利用技术实现文化浸润与创意激活的双重目标,构建“活态传承”的美育新范式。

2.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AI 应用融合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

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体现,将其引入小学低段美术课堂,对培养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审美感知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启蒙价值。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节庆民俗的绚丽图景、乡土艺术的独特造型,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视觉与情感素材库,构成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天然契合点。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解决传统非遗教学面临的时空限制与抽象转化难题开辟了新途径。AI 的图像智能识别与解构能力能将繁复的非遗纹样简化为适合低龄儿童认知的基本构件;其沉浸式模拟技术(如VR/AR)可重现难以实地体验的民俗活动场景;生成式交互应用则能即时关联学生习作与非遗原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创意生成。技术并非替代传统,而是搭建一座连接童趣视角与厚重文化、具象操作与抽象意涵的“转化之桥”,实现非遗的“年轻态”表达与创新性传承,使得文化在童心的映照下焕发崭新生机。

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AI 应用融合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策略研究的问题

3.1 非遗元素与低龄儿童认知经验存在结构性错位

小学低段儿童对抽象符号、历史背景与复杂工艺的理解能力有限。例如,刺绣中的特定吉祥纹样(如盘长纹象征连绵不断),剪纸的深层次地域文化内涵(如陕北抓髻娃娃的生育崇拜),年画中繁复人物关系的寓意(如门神神荼、郁垒的由来),往往远超其生活经验和认知范围。若直接展示或要求模仿,学生易产生认知困惑甚至审美疲劳,仅停留在图案轮廓的浅表层面,无法触及形式背后的情感温度与象征逻辑。这种错位如不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弥合,可能导致对非遗的理解流于形式化,文化传递的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3.2AI 应用环节易引致教学目标漂移与文化核心稀释

AI 技术的吸引力和娱乐性在课堂中若应用不当,易使学生兴趣从“非遗文化感知与创新表达”滑向“技术新奇体验”。如用 AI 绘画创作生肖图案时,学生可能沉迷滤镜、风格迁移,忽略生肖民俗象征与传统造型法则;用 VR 看舞龙灯时,过度关注视角切换,而对祈福驱邪、团结协作精神体悟不深。这种技术导致的目标偏移,让教学活动徒有精彩表象,却背离文化育人核心。

4.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AI 应用融合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策略研究的对策

4.1 基于认知图式的非遗纹样AI 解构与再生工作坊

为解决非遗元素与儿童认知错位问题,可建立“文化基因解构”工作坊。运用 AI 图像识别工具(如基于机器学习的纹样特征点标记软件),引导学生对目标非遗物件(如布老虎)进行“智能拆解”:AI 可将布老虎身体自动分析、标注出轮廓结构(圆滚身躯、卷翘尾巴)、基础纹样单元(柳叶眉、太阳旋眼、花瓣鼻、云气纹装饰)等核心“文化基因”模块。这一过程将庞大复杂的形象拆解为清晰简单的视觉符号系统,切合低龄学生具象思维特点,使其一目了然地把握传统造型的审美密码。

在此基础上,工作坊创设“创意基因库”交互平台。学生在平板设备上,如拼图般自由拖拽布老虎的各类 AI 提取出的基础模块,并通过参数调节(大小、旋转、疏密)进行组合再生。系统不仅实时生成新布老虎形象,更能将其“活化”于各类生活应用场景(AI 生成此图案印在T 恤、杯子、笔记本封面的动态效果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了布老虎的造型法则(夸张、添加纹饰)与寓意(驱邪纳福、孩子健康),更在零技术障碍的创作中获得掌控感与成就感。最后课堂回归实体创作,鼓励学生利用黏土、彩布等材料,以工作坊探索的“基因”方案为蓝本,制作属于自己的立体“小虎将”,实现从数字交互到实体创造的完整文化认知与表达链条。

4.2 沉浸式民俗场景AI 共创与文化仪轨再造

为防止AI 应用导致目标偏离,应打造“场景嵌入、任务驱动”的沉浸式民俗体验环境。教学从 AI 驱动的“新年光影探秘”VR 场景切入:学生佩戴简易VR 眼镜(或利用平板互动程序),进入模拟的虚拟古街新年现场。AI系统自动引导学生关注核心要素——形态各异的花灯(“点灯”仪式启动),提示观察关键点(灯上绘制的祥禽瑞兽、神话故事图案、吉祥文字及其悬挂方式)。随后,系统智能聚焦于特定场景中的某盏灯笼,揭示其装饰纹样的寓意来源(如蝙蝠图案代表“福到”、鱼纹象征“连年有余”),并将图案拆解为基本形状(圆形、曲线等)供学生认知存储。

核心环节是“我的AI 灯笼设计师”模拟器,有清晰目标分层:第一层,AI 提供几何形库,学生组合生成灯笼基础骨架;第二层,调用 VR 中收集的吉祥符号库,学生点选符号,AI 将其映射到灯笼骨架表面;第三层,AI模拟新年夜不同光影,展示不同材质灯笼的光影效果。模拟后,学生进入实体制作,设计草图,思考如何在真实材料上结合AI 场景中的感受,制作独特灯笼,班级营造“张灯结彩”氛围。整个过程,AI 作为认知支架与效果预览器,每个环节都围绕对新年民俗文化核心的理解与转化。

5.结束语

非遗与AI 融合在小学低段美术教学中潜力独特,需构建文化认知与技术赋能互嵌的教学逻辑。本研究针对非遗元素低龄适配性与技术应用目标锚定问题,提出“AI 纹样认知解构”与“沉浸民俗场景共创”策略,在《我喜欢民间工艺品》等课例中验证有效。技术是“桥”非“岸”,核心是助儿童理解民族审美,活化传统仪式场景,滋养文化自信与创造力。未来需关注技术迭代,平衡科技人文导向与低龄学生情感体验,深化非遗传承与美育融合。

参考文献:

[6] 肖弋,钱初熹.数字技术赋能美术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1(8):98-103.

[7]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45-52.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南(试行)[Z].20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