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物理学家事迹的初中物理德育案例实践与反思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承担德育使命。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科研精神与家国情怀,是德育的宝贵资源。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选取牛顿、居里夫人等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设计 “探究中感悟坚持”“实验中学习严谨”德育案例,阐述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的具体实践路径,并反思案例实施中的不足,为初中物理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的融合提供参考。
键词:物理学家事迹;初中物理;德育案例;科学精神;实践反思
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接触自然科学的开端,这一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能力,更要渗透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当前物理教学常陷入 “重知识、轻德育” 的误区,将公式推导、实验操作视为核心,忽视了科学探索背后的人文精神。物理学家的事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伽利略的质疑精神、爱迪生的坚持不懈、邓稼先的爱国奉献…… 这些事迹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理解 “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做有担当的人”。本文基于初中物理教材内容,选取与知识点紧密相关的物理学家事迹,设计可操作的德育案例,通过课堂实践探索 “物理知识与德育元素” 的融合点,反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旨在实现 “以史明志、以行养德” 的教学目标。
基于物理学家事迹的初中物理德育案例实践与反思
一、基于物理学家事迹的初中物理德育案例实践
(一)案例一:“从苹果到万有引力”—— 在探究中培养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1.对应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力和运动” 单元中的 “万有引力”
物理学家事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他从 1666年思考苹果落地现象,到 1687 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期间经历了 20 多年的反复计算、修正,甚至因数学工具不足而暂停研究,最终才完善理论。
2.教学实践:
情境导入环节,播放动画 “牛顿与苹果”,通过提问 “苹果落地是常见现象,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引导学生思考 “现象背后的追问精神”。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模拟 “牛顿的研究历程”——用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记录落地时间(模拟 “观察现象”);尝试用公式表达质量与下落时间的关系(模拟 “理论推导”);发现误差后重新调整测量方法(模拟 “修正完善”)。事迹延伸时,讲述牛顿 “20 年磨一剑” 的故事,重点强调 “他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花三年时间自学微积分” 的细节,并提问 “如果是你,会因为困难放弃研究吗?”。德育渗透环节,引导学生总结 “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学习物理也一样,遇到难题不能轻易放弃”[1]。
3.学生反馈:课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原来万有引力不是苹果砸出来的,是牛顿坚持了 20 年才发现的。我做物理题时,遇到不会的也应该多思考一会儿。”
(二)案例二:“镭的发现”—— 在实验中渗透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1.对应知识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中的 “放射性现象”
物理学家事迹:居里夫人在研究铀矿时,发现其放射性强度远超纯铀,推测其中含有未知元素。她和丈夫皮埃尔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三年时间从几吨沥青铀矿中反复提炼,最终发现镭和钋。实验过程中,她坚持记录每一次数据,即使微小误差也会重新实验,甚至为了验证结论,不顾辐射危害亲自操作。
2.教学实践:
实验引入阶段,安排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故意提供有偏差的电流表,让学生发现 “多次测量结果不一致”。事迹讲述时,展示居里夫人的实验笔记照片(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和误差分析),讲述她 “为验证 0.1 克镭的放射性,连续 48 小时记录数据” 的故事,并提问 “为什么她要如此较真?”。实验改进环节,让学生参考居里夫人的做法,重新检查实验器材,更换电流表后再次测量,并在报告中注明 “第一次误差原因”,培养 “严谨记录、诚实面对误差” 的习惯。讨论升华阶段,围绕 “居里夫人明知辐射有害却坚持研究” 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 “严谨求实不仅是科学态度,更是对真理的责任感”。
3.教学效果: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度从 65% 提升至 90% ,主动标注误差原因的比例显著增加,有学生在报告中写道:“虽然重新实验很麻烦,但想到居里夫人做了三年,我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二、案例实施中的反思
(一)成功经验
案例紧扣教材知识点,如牛顿与 “万有引力”、居里夫人与 “放射性”,使德育与知识学习相融,避免说教。通过实验、辩论等形式提升参与度,学生从 “听故事” 升华为 “悟精神”,如钱学森案例中,学生辩论时能结合科学家名言表达家国情怀。物理学家事迹的感染力使德育效果持久,一个月后仍有学生受居里夫人影响,保持严谨的作业习惯。
(二)存在问题
部分案例因事迹讲述耗时过多(如牛顿案例用 12 分钟),导致知识点练习仓促,出现 “德育热、知识冷”。学生理解存在差异,学困生对科学精神的感悟较浅,讨论时仅能简单描述科学家行为,难以联系自身。德育评价依赖课堂发言和日记,缺乏量化指标,难以全面衡量价值观变化[2]。
(三)改进方向
精简事迹内容,聚焦核心德育点,控制在 5 分钟内,保障知识教学。分层设计任务:对学困生,要求模仿科学家行为(如规范实验步骤);对优等生,布置中外科学家事迹对比等深度思考。建立 “德育成长档案”,结合实验严谨性记录与期末自评表,实现多元过程性评价。
结语
初中物理德育可借助物理学家事迹这一优质素材,借助“探究里体悟精神”“实验中研习态度”的案例规划,能让德育自然妥帖地融入物理教学工作,若学生掌握“牛顿的不懈坚持”“居里夫人的严谨态度”,可更深度地探究物理知识的根源,更易于在潜移默化里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往后教学实践期间,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与德育”平衡的把握,按照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优化案例编排,让物理学家精神切实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助长剂”,实现“掌握物理、理解科学、成为真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袁莹莹. 基于跨学科理念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2.
[2]陈涵.浅谈跨学科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融入[J].湖南中学物理,2020,35(08):8-9+39.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