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摘要:家园共育作为现代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途径。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往往存在沟通单向化、活动形式化、角色边缘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旨在探索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关键词:家园共育;模式创新;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合力;实践策略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这一论述奠定了家园共育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家园共育,即幼儿园与家庭双方本着对幼儿发展共同负责的态度,主动配合、相互支持、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 家园共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1. 理论基础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幼儿的成长是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最初接触的两个重要社会环境。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基本生活技能的传授;而幼儿园则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和社交技能的重要平台。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幼儿早期,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幼儿园教育则可以在不同阶段提供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引导。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应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家庭和幼儿园相互配合,在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提供适宜的教育刺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 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家园合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幼儿教育的需求。传统模式下,家园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缺乏深度和持续性。而现代社会对幼儿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幼儿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创新家园共育模式可以整合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
同时,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对家园共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今,双职工家庭增多,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减少,而且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育儿知识。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共同承担起幼儿教育的责任。通过创新家园共育模式,可以加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弥补家庭在教育方面的不足。
二、 家园共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框架
1. 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家园共育APP 或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发布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如照片、视频、课程内容等,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同时,设置在线交流板块,让家长和教师可以实时沟通,分享幼儿在家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线上家长会、亲子课堂等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家园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2.开展特色亲子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亲子阅读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家长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如请家长分享自己的职业技能、生活经验等,为幼儿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
3.建立家园共育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园共育评价指标,对家长和幼儿园在家园共育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家长的参与度、教育观念的转变、幼儿的发展进步等方面。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家长和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家长和教师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家园共育创新模式的实践策略
1. 持续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培训
为了持续提升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应当建立系统化的教师沟通能力培养机制。具体而言,可以每学期安排 2-3 次专题培训,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或资深幼教工作者,为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沟通技巧培训课程。这些培训应着重培养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教师掌握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策略。
对于家长群体,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家园沟通工作坊"或专题讲座,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或心理咨询师,向家长传授有效的沟通方法。这些活动应当指导家长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诉求,如何正确理解教师的专业建议,以及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延续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理解与教师保持良性互动对幼儿成长的关键作用。
通过这样双向的沟通能力建设,既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度,最终实现家园协同育人的目标,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2.拓展家园共育的资源整合
除了家长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生活经验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外,幼儿园还可以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内的各类优质资源。比如可以定期邀请社区内的消防员、医生、警察等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士走进幼儿园,为孩子们开展生动有趣的职业体验和科普教育活动。这些专业人士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通过情景模拟、实物展示、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健康常识等。同时,幼儿园还可以积极与周边的公共文化场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定期组织亲子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拓展幼儿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能增进亲子互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成长体验。
3.推动家园共育的信息化建设
为了有效促进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数字化沟通方式。一方面,可以开发专门针对家园共育的移动应用程序,该APP 应具备完善的功能模块;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 等现有社交平台的便利性,建立专门的班级群组。通过这些渠道,教师可以及时上传幼儿在园期间的学习活动照片、生活场景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家长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孩子的在园表现,实现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实时关注。同时,这些平台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线上交流讨论区,为家长和教师搭建便捷的沟通桥梁。此外,还可以开发在线课程模块,提供育儿知识讲座、亲子活动指导等内容。这些功能不仅方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也能促进家长之间的经验分享,从而构建起全方位的家园共育网络,大大提高家园互动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论
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战略支点。它绝非对传统模式的细枝末节修补,而是一场深刻的理念重构与系统变革。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幼儿园必须主动打破教育的“ 围墙” ,真诚地将家长视为不可或缺的教育伙伴,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
参考文献:
[1]林秋. “ 双减” 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策略的创新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2, (14): 45-47.
[2]陈丽. 浅析“ 互联网 +′′ 家园共育模式核心策略 [J]. 中国新通信,2022, 25 (12): 179-181.
[3]周君彦. 新视域下家园共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作用 [J]. 家长, 2022,(16):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