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护理本科生对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的学习体验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基于个性化任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学习体验,为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象学方法,以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对15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护生的学习实践体验可归纳为二大主题,即个性化任务的学习体验、期望与挑战。结论 个性化任务的混合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综合能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从信息化平台、课程安排、对教师的要求方面进一步需要优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个性化;混合式教学;学习体验;质性研究
“混合式教学”是指通过各种网络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线下教学与网络线上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2013年以后,混合式教学由“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正式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2]。至此,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点,同时还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学习活动中主要扮演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角色。目前,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传统的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表现为:①部分线上学习活动只注重形式,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而且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③线上和线下教学“脱节”:在教学资源的选取、制作和设计上,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3],学生对课程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方法不适应,无法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的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2)师生交流时间减少:在传统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侧重于使用电脑自主学习,容易忽略教师的指导,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时间。
有研究表明,护理本科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均处于仍处于中等水平,较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的变化不明显,并且大部分学生尚未完全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4]。因此针对《外科护理学》进行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因此,混合式教学受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班级学生基数大的情况下存在针对性弱,教师无法满足每一位同学的特性和需求。需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福建省某医学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准备开始进行《外科护理学》学习的学生,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参加本次学习体验。
1.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预备开始进行《外科护理学》学习的全日制护理专业本科生。年龄大等于18周岁。
(2)剔除标准:中途因各种原因休学、转学或参军者;因疫情、疾病等影响,无法参与线下教学者。
1.1.2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以最大限度地反映研究现象的各种不同情况,获取丰富的视角。样本量基于主题饱和原则,即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编码或主题范围已基本确定,从研究对象所提供的资料中只能发掘出与已有编码或主题相重复的内容,再无新的编码或主题出现时表示资料达到饱和,样本量已满[5]。本次访谈共访谈学生15名,编号P1~P1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制订个性化任务。
课前在课程中心平台布置不同的个性化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①高活跃高动机型学习者:为其推送更促进其拓展思维、拓展思路的学习资源,增加其课外阅读量,统计其浏览拓展的学习资源次数和时长;②高活跃低动机型学习者:要求其登录课程中心平台不少于10次,在线时长不少于100分钟,浏览学习资源次数不少于10次;③低活跃高动机型学习者:参与线上讨论发言不少于10次;④低活跃低动机型学习者:要求其登录课程中心平台不少于10次,在线时长不少于150分钟,浏览学习资源次数不少于10次;参与线上讨论发言不少于10次。
(2)课中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结合临床案例针对课程重、难点及各系统疾病的共性问题进设定场景,在理论学习完成前将案例提早发放给学生,要求所有学生对所有场景事先准备。在课堂中,由教师现场根据4类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不同学生给与针对性措施,以协助不同的学生纠正学习中的相应的瓶颈:①高活跃高动机型学习者:在课堂最后15 min,可以让其共同参与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拓展相关新进展;②高活跃低动机型学习者:指定其回答课堂问题,对遗漏的重要知识进行补充;③低活跃高动机型学习者:指定其作为小组“发言人”展示小组案例分析的结果;④低活跃低动机型学习者:指定其回答课堂问题,补充汇报小组案例分析的结果。
(3)课后思考题
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课程中心平台讨论区提出疑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精准地进行解答;同时教师在平台作业区发布对应章节的思考题,学生线上完成。学生见习结束后,完成见习报告上传至平台。平台上可查阅相关的拓展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4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干预:(1)高活跃高动机型学习者:给与难度较高的思考题,同时要求其用思维导图总结课堂内容,思维导图中可体现拓展的知识;(2)高活跃低动机型学习者:给与中等难度的思考题,要求其在思考题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3)低活跃高动机型学习者:给与中等偏难的思考题,要求其在讨论区参与讨论或者发言不少于10次,对于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可指定该类型学习者为其解答,次数不少于5次;(4)低活跃低动机型学习者:给与中等偏低难度的思考题,要求其在讨论区参与讨论或者发言不少于10次。
1.2.2 研究方法
(1)访谈提纲
①混合式教学与精准教学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
②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你认为学习效果(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有何差异;如果有,体现在在哪些方面?
③这种教学模式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④你对本课程的期望?
⑤你有什么想分享。
(2)访谈过程
1)访谈时间和场所:访谈由研究者本人进行。因学生均在学校内学习,因此学生的访谈地点选择在校园内,为保护患者隐私、营造放松的氛围,研究者会选择安静、不受干扰且安全的环境进行访谈。事先与访谈对象约定访谈时间,选择为研究对象时间充分且愿意受访的时候,同时避开了休息时间,有利于访谈顺利进行。访谈时间为20-30分钟,具体访谈时间根据所要收集的信息资料是否饱和来决定。
2)正式访谈:进入访谈场所进行访谈前,研究者准备好笔、纸张、录音笔,访谈前说明访谈目的、所需时间及保密、自愿原则,在受访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全程录音。访谈过程以受访者的讲述为主,耐心地聆听受访者的回答,整体节奏跟随事先制定完成的访谈提纲,在偏离提纲的时候进行话题的提示和引导。访谈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碰到有意义的陈述时,先笔录下关键词,在受访者表述完成后进行适度的追问,深入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访谈过程中注意观察受访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和情绪变化等非语言信息,笔录下互动过程中重要信息,作为分析资料时的参照与补充。访谈持续的时间根据受访者的意愿及精神状态进行灵活调整。结束访谈后,向受访者致谢。
1.2.3 资料收集整理方法
反复聆听录音,将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在括号内记录访谈中的感叹词和情感变化(如大笑、叹气、无奈、欲言又止等)。结合现场笔录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在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以确保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整理好的文本资料导入 Nvivo 11.0 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管理和辅助分析。将受访者的基本资料用Excel进行录入和整理。
1.2.4 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分析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质性内容分析法是描述性质性研究最常使用的资料分析方法[6],是一种根据一定规则,系统地将书面文字、口头语言等质性资料缩减为少量可重复的内容类别的分析技术[7]。将相似和相关的编码归类,形成主题和亚主题。一般将其数量限定在10~15个左右。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直至归纳出亚主题、主题。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15名学生受访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研究对象中,女14名,男1名;汉族14名,其他民族1名;城市4名,农村11名。
2.2 主题、副主题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得到二个主题6个副主题,见表1。
2.2.1 主题1:个性化任务学习体验
本研究总结学生的学习体验包含三个方面:“l教学模式松弛有度,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学习效果”。
(1)教学模式松弛有度,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认为该课程布置的个性化任务松弛有度,同时多数学生提及该课程给予压力适中,能提高对外科护理的学习兴趣。
P2:“外科给我的感觉是松弛有度,在保证案例的同时可以有自主时间,对我而言,我觉得是刚刚好。”
P8:“因为外科没有签到,今天没空下次再看,就会忘记,感觉学习任务中视频时长的提醒能记起原来还有这个没有看,有提醒作用。”
P15:“刚开始漫无目的,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后来慢慢找到该看哪些点比较主要的,尤其是开始翻转课堂之后,经过这一个月的学习,对《外科护理学》更有兴趣了。”
(2)提升学习综合能力
课堂互动环节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访学生表示,课堂的提问环节促使他们上课更加集中注意,害怕错过重难点;同时对相关知识点记忆深刻。这促使学生在下次自主学习以及课前案例讨论更加认真仔细学习,思考问题更加全面。这反映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逐渐强化。
P5:“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如果不学,感觉上课跟不上,放在学习上的时间会增加;因为上课老师会有提问。”
P6:“虽然自己会看进度表,但是感觉有被催到,自己还是会再多花些时间,尤其老师上课提问,所以课前会再学习一遍,对学习有督促作用。”
P12:“我们是先把书看了,自己负责的题先写下来,之后大家集中讨论,有意见再修改;之后遇到问题会看书或者找文献,然后大家再次讨论,如果没有结论,我们会把所有结果附在案例下面,告诉老师我们没有得出结果。”
P15:“提问第一个能把我的注意力更集中,第二个老师提的点是我没有想到的然后我就会又开始思考,然后老师解答使我的记忆更深刻,懂得更多。”
(3)利于掌握知识点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个性化任务在课堂教学时加深学生的记忆,更有利于其课后进行自主复习,提高其学习效果。
P7:“感觉重点会在老师的提问里,能更好地去复习,自己觉得没有那么重要的地方,老师上课会提问,就会发现自己误以为不是重点的内容是重点。”
P12:“我不是喜欢做笔记的人,但是外科书的笔记会很多,课后复习变得轻松很多。”
P15:“老师提问的点如果是我没有想到的然后我就会又开始思考,然后老师解答使我的记忆更深刻,懂得更多。”
2.2.2 主题2:期望与挑战
(1)教师增加小结环节,明确重难点
部分学生表示,课堂知识点多,希望老师能够进行总结,利于课后复习。
P8:“可能时间不够,没有总结,可以告诉我重点,或者说什么是比较不需要掌握的。”
P11:“有些老师没有知识点的总结,感觉很散,希望能告诉我们怎样去记比较好。”
(2)教师在讨论区带头发起话题
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在线上讨论区带头发起话题,因为他们不知道话题的难度和类型如何比较合适。
P7:“因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的答案没有多元化,基本上是固定的答案,如果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答案,目前只有学生自问自答,内容单一。”
P13:“讨论模块没人发言,我们也不敢发言,老师先发一两条,我们再发。”
(3)课外拓展内容偏少
部分学生表示,在课程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视频知识点多局限在课本,希望能拓展课外相关知识,增长见识。
P2:“学习通上的视频根本就不能满足我,因为它讲细小的知识点,我讲究逻辑的时候会翻阅其他东西。”
P4:“拓展挺好的,因为对临床的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
P15:“书本上的东西我自己看的见,我还是希望多拓展一点。”
3 讨论
3.1 个性化任务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该教学方法在针对性较强:课前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发布不同的个性化任务;课中加强低活跃度学生的课堂参与率的同时高活跃度的学生依然保持其风格,带动小组成员积极思考与老师互动;课后思考题对不同活跃度和学习动机的学生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全程使他们能发挥所长,攻克短板,获得存在感、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个性化任务的推动下,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对待网络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由于采用个性化任务干预,使得学生从一开始被动参加网络自主学习(预习),渐渐养成习惯,化被动为主动,明白了更全面深入的预习对于后面的课堂学习效果乃至于课后复习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正在逐步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且渐渐体会到该教学模式的便利和优势所在,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再结合本研究的个性化任务的干预,改变了以往学生在无人监督下出现的学习惰性,大幅提升了网络平台的使用率和学生间互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3.2 个性化任务能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学习能力
在课前针对不同活跃度和学习动机的学生制定个性化任务,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平台线上讨论交流,打破空间的局限;同时筛选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利用碎片时间自主进行预习复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指定低活跃度学生进行案例汇报,能够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使其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同时在提问环节教师给予的正向肯定,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促进其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学习过程的丰富多元化,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与李遥等[8]等研究结果相似。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习的领域是广袤无垠的,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探索更多课外相关知识,能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3个性化任务的不足之处
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行为会受到课程的兴趣程度、课任教师喜欢程度以及性格特点、学习心态、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个相对动态的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动态地观察、跟踪和调研。但是由于人力、物力、时间以及课程安排所限,因此本研究在学生分类上会存在一定的偏移,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希望展开多学科合作,以增加研究对象的动态学习数据,制定更加精准地个性化任务,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4 小结
本研究根据学生的分类,结合现有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手段,制定出学生易于接受的且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希望提出一种能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表现的途径,同时希望在信息化混合教学的背景下,为护理学专业精准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个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2]徐林燕,赵磊,邹继华,等.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教育,2019,16(05):325-328.
[3]Kubina,R. M.,Yurich,K. K.. Precision Teaching Book. PA:Greatness Achieved Publishing Company Lemont,2012.
[4]刘敦,姜小鹰,宋继红,等.自主学习能力在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效应[J]. 中华护理教育,2021,18(06):525-529.
[5]杨莉萍,亓立东,张博.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J].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03):511-521.
[6]阮佳音,周云仙. 我国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4):1911-1916.
[7]Elo S,Kyngas H. The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proces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8,62(1):107-115.
[8]李遥,徐雪晨,秦梦蝶等.基于线上PBL-CBL联合教学模式的护理本科生学习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2,36(0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