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庭教育对校园欺凌施暴者的影响与干预措施研究

——以深圳市某民办高中为例

周聪
  
科创媒体号
2023年16期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东升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0

摘要:近几年针对校园欺凌的话题非常的热门,本课题基于在2020年突发疫情之后的返校期间,接触到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工作之后,研究发现提出。在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实施过程,原生家庭对校园欺凌者身心影响并造成其施暴行为。通过数据反馈总结给予校园欺凌现象的干预措施并设立预警行动,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减少校园欺凌现象,为青少年构建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校园欺凌施暴者、家庭教育、施暴原因、干预措施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许多校园欺凌案件的发生使人们瞠目结舌。在很多人印象里,校园都应该单纯美好的,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在学校里那段珍贵的回忆。2018年以来广东省先后批准逮捕涉校园欺凌犯罪案件272人等,深圳市教育局也再次强调要提升校园欺凌案件应对效率和打击力度。尤其在疫情期间学生长时间在原生家庭中学习,家庭教育的长时间接触暴露出很多问题,导致校园施暴者施暴行为的出现。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首先将以下几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一)校园欺凌

2016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蓄意或恶意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在任海涛的文章中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进行细化,认为校园欺凌并不等同于校园暴力。国内其他研究将校园欺凌的范围扩大到校园里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侵害行为。本课题,把校园欺凌定义为:在校园内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行为、语言、网络等手段欺负、侮辱,对他人造成一定程度侵害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产生的,以家长与自己的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主要的教育活动,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本课题的家庭教育是指隐形及显性的家庭教育,如不同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及在深圳市的环境下家庭相处模式来分析。

(三)校园施暴者

本课题的校园施暴者明确指出只要存在语言上、网络上、行为上欺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侮辱,对他人造成一定程度侵害的行为学生。

一、家庭教育对校园施暴者施暴行为带来的影响分析研究

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耐以生存的原生环境,父母给我们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决定于每个人会形成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方式,因此也就为校园施暴者的行为找到了原因入口。本论文通过分析不同家庭教育与校园欺凌施暴者产生施暴行为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反馈出的施暴行为,对施暴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施暴者出现的家庭教育有如下主要问题:

(一)原生家庭结构不完善,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在深圳市离婚率不断长高的情况下,单亲家庭的教育严重缺失,对施暴者的心理种下不健康的因子,在不健全的家庭生活中使得施暴者产生自卑、恐惧、责任和负罪感,促使施暴者无法正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校园相处中,敏感易怒,会因言语上或细小的行为上感觉被冒犯,从而产生施暴行为。

(二)不正常期待,原生家庭存在暴力倾向。在深圳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会直接影响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有些家庭里父母为孩子种下爱、尊重和独立的种子,而另外一些家庭则是谩骂、殴打、甚至是残害。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的各方面压力产生殴打孩子的行为,并打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口号进行施暴,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至深。因此在深圳速度之下承载的是经济、时代辉煌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不幸福的家庭和很多不健康的孩子心理问题,如果并未进行正确的疏通,很容易种下暴力的种子。

二、针对现象给出的干预措施

(一)做好家校合作,增强有效沟通。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校园施暴者的很多施暴行为均源于原生家庭。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是高中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家长需要详细地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因此有效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方式即做到有效的家校合作。利用互联网时代加强家校互动,构建沟通平台。通过电访、邀请父母到校座谈的方式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家庭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式,并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消化原生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体魄。

(二)树立幸福家庭观念,转变原生家庭关系。数据显示原生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相处的方式、亲子关系的融洽程度都影响学生的成长、人际交往。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会给学生种下自信、阳光、乐观的种子,使其能够快乐成长、积极与人相处。指导家长如何创造温情、民主的家庭环境,学会尊重、信任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少批评、打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父母尽量做到每周末抽出一天时间回家陪同孩子,并尽量带孩子到社会上走动,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在家庭教育之中父母之间应该转换原生家庭的关系,营造彼此爱护,相亲相爱,维护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构建舒适安全的环境。

(三)完善校园欺凌的相关规则,加强学生人际交往教育。校园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及师生关系,因此为了防止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教师的行为最为关键。学校应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其发现捕捉校园欺凌现象的敏锐度。加大对学校教师、班主任、家长、保安人员等后勤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和程序。一旦发现有校园欺凌现象的苗头,要用最正确和及时的方法进行疏导和处理,保护施暴者及被施暴者的人身安全,将欺凌现象扼杀在源头。教师应该公平看待每一个孩子,关爱学生,从我做起。

其次校园欺凌现象本质来源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不良的原生家庭给学生带来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形式,很多施暴者在交往过程中存在易怒、自卑、甚至自残等行为,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培养其正确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的自我认知,自我保护意识,相信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建立完善的帮扶机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青春期发育的高中生,对校园欺凌的了解并不完善,也可能存在更多的好奇,面对自身不良情绪无法正确表达,只能通过更多的偏激的行为来表达,因此当出现校园欺凌现象时,校园里应该有非常健全的帮扶机制,能够第一时间帮助需要求助的施暴者,及时疏导其心理情绪,给予正确的行为干预和引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归类、分析,初步掌握学生的心健康状况。班主任应与心理辅导老师积极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情况。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通过专业课程、咨询辅导、班主任工作、等各种渠道开展常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具备心理健康常识,在校内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畅通心理危机干预信息渠道。

综上所述,校园依然是我们心中的象牙塔,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给我们的心中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和伤痛,我们愿意倾尽所有来保护青少年的成长。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是高中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形成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和谐幸福的成员关系,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都是孩子人际交往所必备的有利条件。因此树立幸福家庭观念,转变原生家庭关系是减少校园欺凌的首要方法,同时加强校园保护机制,加强对施暴者心理疏通,舒缓学生不利情绪,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建立健全的自我认知,自我保护意识,相信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为高中生健康成长构建幸福安全健康的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闫盼盼.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共情及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2020.

[2]康健. 父母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20.

[3]于新华.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天津教育,2020(09):6-7.

[4]刘雨晴. 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5]刘雨.循证实践框架下的校园欺凌干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24).

[6]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04). 绪论

[7]商雪敏.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对策及启示2011(15)

[8]纪艳婷.(2018).中学生校园欺凌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