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究传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影响

欧阳波
  
科创媒体号
2023年10期
安远县第一中学 342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影响。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村发展的迅速变化,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符号,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入分析,本文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以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具体来说,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为农村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社会凝聚力、文化认同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面貌不断改变,新农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新空间。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久远的文化遗产,是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对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凝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不仅是村民们的情感纽带,也是农村社区的精神支柱。因此,探究传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从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稳定与和谐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的影响

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支柱,对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得社区居民更加自觉地认同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作为农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通过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文化活动的传承,社区居民逐渐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与乡土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对自己所处的社区和家乡产生更加浓厚的归属感。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价值感。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社区居民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赋予的自豪和自信。他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认同,从而在面对时代变迁和外部影响时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有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爱乡情怀和社区责任感。传统文化强调家国情怀和家乡情结,通过传承乡土文化,社区居民对家乡的土地、人文和社区环境产生深厚的感情。他们将家乡的荣辱与自己紧密联系,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社区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和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对社区凝聚力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社区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纽带和文化符号,通过传承与弘扬,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交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首先,传统文化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强调家庭、邻里、乡村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互助精神。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社区居民共同体验和分享着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文化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认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在这种共同体验中,社区凝聚力得到了加强。

其次,传统文化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平台。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节日庆典等,成为社区居民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的重要场所。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社交网络。这种社会交往和互动使社区居民感到彼此之间更加亲近和信赖,从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另外,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弘扬了家风家训等传统家庭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在社区居民中得到传承和推崇,形成了良好的社区风气。社区居民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传统文化的家庭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和谐稳定。

三、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作为农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传承,通过其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传统文化传承了丰富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等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在农村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弘扬。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养成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有效预防和化解了社会矛盾。

传统文化对于维护社区安定有着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成为了社区居民凝聚共识、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社区内部的交流与合作。社区居民在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区的凝聚力和共同认同,使社会稳定得到加强。

传统文化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素质和抵抗力也具有积极意义。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困难挑战时,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支持的作用。传统文化鼓励着社区居民勇于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增强了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这种心理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总结

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刻的。通过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农村社区居民增强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了共同价值观和情感联系,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传统文化活动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交流与互动平台,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而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家庭美德等传统价值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区的和谐发展。因此,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农村社区的繁荣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凝聚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引导农村居民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兰. 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探索——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 中国瓜菜,2023,36(01):118-119.

[2]毕秋芸. 淄博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研究[J]. 山西农经,2021,(13):101-102.

[3]康佳,刘启波. 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农村住宅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浙江省衢州市石梁镇五龙村为例[J]. 城市建筑,2021,18(05):69-71+97.

本文系江西省赣州市社科规划课题(2023)《安远东生围的文化内涵之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NDMS05-02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