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长三角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胡芷嫣
  
科创媒体号
2023年10期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03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对21个长三角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现状分析,总结“山地错落型”、“临水院落型”和“田野院落型”三大景观空间类型特征。结合文献参考、资料实地调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功能布局、文化形态、景观要素、生态要素四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利用频率统计结合专家建议筛选出19个影响因子进行回归模型构建。通过逐步回归法最终筛选出交通组织流畅性、活动空间多样性、周边人文景观、乡土文化体现、美景度、水体景观和建筑景观7个具有影响力因子,建立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回归模型,得出影响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的首要因素是美景度,其次是建筑景观、交通组织流畅性、活动空间多样性和水体景观,最后是周边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体现数量,最后根据回归分析提出长三角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关键词:长三角;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引言

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多样性分化的趋势仍将延续,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和拓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了乡村多元性的定位,要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1]。

据途家《2021年上半年乡村民宿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乡村民宿房源总量已超过63万套,较2020年(54万)增长超16%,同比2019年(16万)增长超2.9倍[2]。长三角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经济发达具备强大的消费市场,为乡村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目前体验经济的消费转型,使乡村民宿逐渐往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民宿景观空间打造,弥补室内空间的形态、功能单一性,让消费者放松紧张疲惫的身心、享受个性定制的服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本土特色的活动[6]。乡村精品民宿作为当前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景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提高其品质和使用者体验,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概况

本文所研究的“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是指在民宿用地范围内,民宿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以当地特定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合理利用原有的山、水、林、田、房、园、院等资源,具备游客居留必备的功能,保留与传承当地的特色文化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3],由建筑、小品、铺装、地形、植物等不同景观元素形成的室外空间。根据《长三角精品民宿发展报告》显示,长三角精品民宿的价格主要集中在500-2000元/间,占总量的90%左右;从房间数量上看,20间以下的民宿占79.28%,其中10间以下的占38.74%,多数精品民宿的体量较小[4]。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案例确定为长三角乡村地区,民宿客房数量在20间以下,价格在500-2000元/间的品牌民宿。

1.2 案例选择与调查

通过十大民宿品牌排行榜,榜单由CN10/CNPP品牌数据研究部门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大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而得出,十大民宿品牌分别是松赞绿谷、山里寒舍、浮云牧场、过云山居、花间堂、原舍、西坡、不负艺术、山水间、喜悦秘境。

长三角乡村地区民宿客房数量(图1),客房数在20间以下,价格在500-2000元/间(图2),共计21个民宿案例。

对现有民宿景观空间相关文献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主要从功能布局、文化形态、景观要素、生态要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3 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分类与特征分析

通过对21家民宿在长三角乡村地区的民宿选址场地进行归纳分析,其选址的资源条件都以“好山好水好风景”为基础要求。根据选址原有的场地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山地错落型”、“临水院落型”和“田野院落型”三大类(表1)。

2评价体系构建

2.1 模型构建与分析

通过频率统计,并结合专家建议和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自身的设计特点,将影响因子主要分成功能布局、文化形态、景观要素、生态要素四个方面,共选取了19个影响因子并对其定义(表2)。通过网络数据、卫星图及平面图、案例资料及实地调研、使用者评分、专家评分对影响因子进行数据量化赋值处理。

为避免自变量间互相影响产生的交互效应,对模型建立产生不准确性,使用逐步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进一步筛选[9],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的回归模型最终筛选出的因子(表3)为:道路通达性、活动空间多样性、周边人文景观、乡土文化体现、美景度、水体景观和建筑景观7个因子。

由表4可知,决定系数 R方为 0.744,调整后的 R方为 0.735,说明上述筛选后的因子对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影响力解释度为 74.4%,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与准确性。

根据表5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回归模型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检验结果,P=0.000<0.05,证明此次构建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表3可知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的自变量及其系数,可得出模型:

Y=-1.980 + 0.254*X1 + 0.162*X2+ 0.065*X3+ 0.079*X4+ 0.638*X5+ 0.130*X6+ 0.342*X7

其中X1为道路通达性,X2为活动空间多样性,X3为周边人文景观,X4为乡土文化体现,X5为美景度,X6为水体景观,X7为建筑景观。

由此公式可知,在其他自变量的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道路通达性(X1)每增加 1 分,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就会增加 25.4%;活动空间多样性(X2)每增加 1 种,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会增加 16.2%;周边人文景观(X3)每增加1处,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会增加 6.5%;乡土文化体现(X4)每增加 1 种,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会增加 7.9%;美景度(X5)每增加 1分,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会增加 63.8%;美景度(X6)每增加 1分,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会增加 13%,建筑景观(X7)每增加 1分,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会增加34.2%。

由表6所示,影响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的首要因素是美景度,其次是建筑景观、交通组织流畅性、活动空间多样性和水体景观,最后是周边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体现数量。

2.2 模型检验

正态性检验。图3为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回归模型的回归残差直方图,可见总体上符合正态分布,说明符合正态性条件。

共线性检验。由表7可见,自变量的VIF值在[1,4]之间,小于10,因此可以判断此次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的回归模型选择的自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3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3.1 重视前期选址,提供良好基底

在民宿建设前期,民宿选址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的首要因素就是美景度。因此前期选址时,对整体周边环境美观性需有一定要求,周边自然环境优美能有效的缓解城市消费者的压力,让他们放松自我。除了关注周边自然环境美观性外,影响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总体评分的因素还包括建筑景观、水体景观、周边人文景观。因此在建筑景观上,前期选址时可优先选择历史建筑或是原有民居,进行保留或修复改建,体现民宿景观空间乡土文化性。其次在民宿景观空间中亲水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前期选址时尽量选址场地内有水体如湖海、河道、溪流等多种形式,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另外应对选址范围10公里的人文景点进行统计,民宿周围有足够丰富的游玩资源,也是民宿留住客人的重要因素。

3.2 整合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组织

空间布局一体化是指将景观空间与建筑本身、室内空间以及周边环境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形成系统的空间序列,为消费者营造完整的景观空间体验。乡村精品民宿除去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外,基于对整体民宿景观空间的体验优化,可以进行拆除部分旧房、增加新建建筑,通过景观设计实现空间整合,使得景观空间交通组织结合实际需求得到优化,交通组织形成闭环。再利用地形丰富空间层次,通过景观灰空间作为空间过度,真正实现景观空间与建筑、室内整体布局一体化。“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空间,根据建筑灰空间的相关理论,将其拓展到景观设计中,建筑类景观灰空间在乡村民宿景观空间中,供休憩与观赏,主要形式有檐下、连廊等[12]。檐下灰空间和连廊灰空间都可以作为遮阳防雨、划分空间、引导游园游览路线、休憩等功能性灰空间,不仅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也是将整个景观空间不同分区联系统一起来,可以作为构成景观空间中建筑造型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

3.3功能美学结合,丰富活动空间

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目前主要以休憩、观赏、亲水、亲子、种植体验作为主要的活动功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注重景观美学,即生态性和艺术性,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眼光,提升景观空间整体美景度。在水体景观设计时,应明确水体的基本功能,开发多种水上游乐设施体验,如划船、皮划艇等,使景观空间活动更多样性。若原有场地内没有水体,应尽量满足泳池的设置,或结合乡村的自然条件,设置生态泳池,功能和生态美学相结合。景观灰空间是在室外空间中利用景观建筑、植物、地形等围建成半封闭的相对围合感的空间,以丰富的空间形式和自身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人的不同功能需求,在空间功能上可以延续和转化相邻空间的功能属性,也可以叠加甚至创造新的功能属性,从而形成活动空间多样性[12]。

3.4挖掘乡土元素,体现乡土文化

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设计要注重彰显乡村文化,这是保证民宿独一无二性的重要基础。通过“传承、保护”、“挖掘、改造”、“创新、新建”来实现乡村精品民宿景观空间的地域特色[13]。传承、保护主要是针对乡村精品民宿选址中存在的典型文化建筑、古树名木、民俗技艺等进行保护,对损坏的乡土建筑、乡土物件、自然环境进行修复。遵循以保护性修缮为根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开发,构建整体文化形象。在民宿建筑构建中,考虑其本身结构稳定性,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尊重当地建筑结构方式进行重新构建,这样既保证其安全性、也能更符合使用者需求。在材料选择上,尽可能选用本地原生材料。本土化选材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持环境生态平衡,更是一种秉承绿色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远距离运输和制作带来的经济成本。这样即使是新建建筑也能够快速融入乡土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的美、新旧共生[1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中共政府网,2018-09-26.

[2]乡村民宿大数据中心发布《2021上半年全国乡村民宿发展研究报告》[EB/OL].中国日报网,2021-09-14.

[3]武义县《精品民宿发展暂行办法》解读[EB/OL].武义新闻网,2016-06-17.

[4]《长三角精品民宿发展报告》[EB/OL].扬子晚报,2018-12-20.

[5]杜雨泽. 乡土体验主题民宿公共景观设计研究--以保定市曲阳县下岸村民宿创意景观设计为例[D]. 河北农业大学,2020.

[6]李陶洁. 以情境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民宿空间营造[D]. 南京师范大学,2019.

[7]蒋倩雯. 广西阳朔民宿室外景观调查评价[D]. 广西大学,2017.

[8]李威兰,乡村民宿景观中的乡土植物应用[J]. 广东蚕业,2019.

[9]刘立祥. 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选择与逐步回归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15(21):3.

[10]崔添禹,民宿庭院景观元素配置设计方法分析[J]. 现代园艺,2019,(21):2.

[11]刘子通,关于诗意民宿灰空间活化景观设计的探讨[J]. 流行色,2019,(3):2.

[12]郭小曼.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形式研究[J]. 明日风尚,2018(3):1.

[13]卢渊,李颖,宋攀.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v.16;No.105(03):69-74.

[14]李霄,吴尚,张嘉帅. 地域文化景观形态的自然环境适应性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 2015.

[15]翟健,王.,精品乡村民宿的生态系统营建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16,(8):3.

[16]王淑华,景观空间浅议[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1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