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多元融合理念下建筑学本科三年级遗址博物馆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建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课程设计是设计类课程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遗址博物馆设计教学体系定位为复杂场地与复杂人文条件下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在研究尺度、设计尺度、设计方法和表达方法上与普通公共建筑设计训练有较大的跨越和区别。针对这样的特殊性,以及设计教学时长的限定,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训练侧重点上予以针对性的响应,以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正确掌握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关键步骤和策略。课程以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为内核,融贯多元学科,将系统整体性与遗址博物馆建筑相融合,建构具有核心性、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模糊性和协同性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观念,探索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理论。文章将按照设计周期的时间序列,阐述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期为设计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遗产保护;专业融合;场所精神;复合;耦合
1 引言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建筑学学生对于所掌握的建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自2016年开始,我系汲取其他建筑院校办学经验,结合自身教学需求及实际情况,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全方面的调整。 三年级建设计是从二年级各种基础训练到以功能、空间、结构为主体的综合设计的转换,它不仅是低年级各项建筑基础训练的提升,更是为高年级的中型、大型建筑设计打好建筑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笔者认为,掌握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是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构建理性的系统教学组织结构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核心。
2.教学衔接与重点要求
2.1教学衔接
2.2重点要求
2.2.1了解博物馆类型及发展历史。
2.2.2掌握不同人文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2.2.3掌握复杂场地条件下的建筑外部空间处理手法。
2.2.4训练应对展示类建筑的功能设置、流线布局。
3.教学核心内容
环境的协调性
遗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更是一种区域环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处于具体地区的事物,具备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属性。环境协调应包括自然环境的协调、社会环境的协调、区域环境协调、场所环境的协调。
空间的适用性
真实性、完整性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核心原则。遗址内部保护空间的设计、阐释空间的设计、研究空间设计、体验空间设计;以及外部场所空间的设计需要因需求定义。
技术的适宜性
遗址博物馆建筑是遗址保护的手段,遗址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最小干预性和实施预防性决定了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按照工作程序在不同阶段综合不同专业知识,研究解决不同阶段的遗址保护、阐释等问题。
形态的适应性
博物馆的形态内涵包括文化意义、情感意义、传播意义;具体表现为: 更新时代观
念、增强主题阐释、尊重遗址环境、延续地域文化。实施方式有象征、隐喻、意象。
课程成果展示:
结论: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建筑理论类课程联系紧密。建筑设计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探讨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开拓建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调整完善的过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翟宇航.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遗址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3.DOI:10.26943/d.cnki.gbjzc.2023.000327
[2]张守仁.基于地域文化元素的博物馆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21.DOI:10.27356/d.cnki.gtjdu.2021.002544
[3]李彦宗.土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21.DOI:10.27466/d.cnki.gzzdu.2021.001212
[4]蒋苑.近代以来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DOI:10.27393/d.cnki.gxazu.2022.000011
[5]冯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J].装饰,2018,(11):132-133.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18.11.033
[6]王伟,鞠治金.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11):35.
[7]霍慧煜.文化遗址博物馆展示中的情境共创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2.DOI:10.27169/d.cnki.gwqgu.2022.000017
[8]舒赫,莫修权.金沙遗址博物馆[J].建筑学报,2009,(02):52-55.
[9]李宁,杨易栋,王玉平等.消失的场景——云南禄丰恐龙遗址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7,(09):59-61.
[10]钟飞凤.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20,(03):108-112.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0.03.019
[11]张平,陈志龙,李居西.汉阳陵帝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探析[J].工业建筑,2008,(07):120-123.
[12]白宁,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改革[J].城市规划,2011,35(12):70-74+90.
[13]崔恺.遗址博物馆设计浅谈[J].建筑学报,2009,(05):45-47+36-44.
[14]裴胜兴.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15]宋江涛.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周晓勇,男,汉族,籍贯: 河南南阳 ;毕业院校:捷克工业技术大学; 学历:硕士 ;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