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探析

李莉 赵红梅 刘娟 孟维航
  
科创媒体号
2023年21期
菏泽学院单县分校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代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区位等原因,黄河流域逐渐落后于全国发展水平。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期黄河流域治理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主动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探索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职业教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新路径

引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这是黄河流域在新时期内第一次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新时期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提出要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源头区、核心区、保护区”三个层次的生态屏障和生态经济体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职业教育应发挥好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主动服务。

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定位:由普通教育为主转向以职业教育为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类型,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职业教育还具有“四个属性”:一是基础性;二是先导性;三是社会性;四是开放性。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教育为主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建立的一系列基本制度、机制和方法的总和。从本质上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为完成特定任务而选择或建立的一系列基本制度、机制和方法。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1”、“2+1”和“3+2”等,这几种模式都是按照学科体系构建起来的,而学科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要有所调整。为此,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也要改变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需求变化。

(三)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知识本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知识为中心,把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提高学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本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把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较高的职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本位”是对“知识本位”的扬弃,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与将来进入社会后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工作岗位需要相结合,把学生在学校所学与未来所需结合起来,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转化。

二、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属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即上游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中下游以制造业为主,而且上中下游之间发展不平衡。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具有“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够加快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于促进黄河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加强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设置,提高就业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开展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有利于增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其他区域相比较为落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业教育可以为黄河流域各地区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推动黄河流域各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各地区转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有利于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但同时,黄河流域也存在着水资源短缺、泥沙淤积、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优势,推进区域间生态产业的联动发展,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高职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一)服务意识不强,职业教育重视度不够

黄河流域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各地区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来。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黄河流域各地区高职院校虽然对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服务意识还比较弱,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还不够深入,服务意识仍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服务主导产业能力不高

黄河流域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2。当前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尚处于调整优化阶段,黄河流域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化工、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等,但人才培养类型相对单一,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的能力不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类型和层次,不能满足黄河流域各省市主导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区域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育人机制亟待提升

一是高职院校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一方面,受办学经费、场地、师资等因素限制,学校与企业间合作不够深入,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合作不紧密;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与产业脱节的现象,虽然校企合作协议中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但在具体落实中缺乏有效机制,学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并及时调整办学思路。

二是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存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程度低的现象。一方面,部分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和协商机制,协同育人的动力不足。此外,部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

(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育人建设薄弱

从当前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区域内各省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在这种背景下,黄河流域区域内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高职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纽带作用,形成以教育链为基础,以人才链为纽带,以产业链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协同育人意识不强,还未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黄河流域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双师型”人才,“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急需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岗位中,缺乏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高水平教师。由于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区域特色和针对性,难以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新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连接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重要桥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二是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和人才培养上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不紧密,毕业生就业困难;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同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把自身发展同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着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强协同创新,构建区域合作共享机制

协同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在黄河流域内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学校的协同创新组织,由政府牵头建立相应的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发挥院校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加强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过科技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联合研究。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区域合作共享机制,可以为黄河流域各省市职业院校之间、各院校与其他地区职业院校之间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与黄河流域各省市、各行业、各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时期,职业院校要积极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行专业设置与结构的优化。一是加强与黄河流域相关产业部门、行业协会等联系,精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使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实现与黄河流域相关产业的协同联动。二是职业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积极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三是职业院校要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密对接黄河流域重点产业领域、优势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需求,将现有专业升级为高水平专业。四是在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交替、岗位能力与学历证书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产教融合为重点,创新育人机制

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整体处于中低端。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是要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打造一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教融合平台,增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协同创新能力。二是要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三是要推进职业院校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是要创新职业院校教师“走出去”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参与科学研究,实现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五是要完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重视文化传承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一是要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入挖掘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促进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开展以“黄河”为主题的校园科技创新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黄河的情感。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强职业教育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在线课程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推进职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

(六)完善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黄河流域的职业教育既要注重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要注重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熟练技能操作能力、高素质综合素养的教师。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完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此外,职业院校应加强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利用企业兼职教师的优势解决学校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此外,还要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外聘专家、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引进行业企业专业人才。

(七)创新办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既面临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自身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新格局。特别是要把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重要使命,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创新办学模式,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八)以“引进来、走出去”为策略,增强职业教育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影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必须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因需施教,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引进来”是指通过加强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升黄河流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走出去”是指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服务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教育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结语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应当自觉肩负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从服务路径来看,应当在政府统筹协调下,形成多方合力;如在顶层设计上提高战略站位;在教学改革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要点;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支撑,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新路径,从而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实。

参考文献

[1]李文婧,周凌峰,赵晓丽等.黄河流域水环境问题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J/OL].环境科学研究,1-13[2023-12-16]https://doi.org/10.13198/j.issn.1001-6929.2023.12.05.

[2]芈书贞,高利琴.“双高”背景下水利专业群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探索[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52(08):115-116.

[3]林夕宝,余景波,魏大凯.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13-19.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2.18.001

[4]曹源,詹跃勇.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5):60-62.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5.024

[5]赵俊亚.高职教育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2):65-67.DOI:10.13681/j.cnki.cn41-1282/tv.2022.02.014

[6]贺欣.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吴忠市职业教育发展为例[J].宁夏教育,2023,(05):71-73.

[7]谢红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民俗文化的价值重估与传承路径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3,(02):10-15.

[8]王彩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21):29-31.

“2023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