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技术探索

贾凯
  
科创媒体号
2023年21期
身份证 61050219940820741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利工程在保障我国水资源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探讨,旨在为水利工程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保障我国水资源供给、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恶化、湿地退化等。因此,如何在水利工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水利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2.1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至关重要。首先,应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确保工程活动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其次,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方案,避免不必要的生态破坏。此外,对受损生态系统采取恢复和重建措施,如植被恢复、湿地重建等,以恢复其自然功能。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受影响区域的生态功能进行补偿。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长远影响,确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最后,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确保工程设计和建设符合相关的生态保护要求。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水利工程可以在保障人类水资源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

2.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在水利工程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以下措施应当被采取:

(1)优化工程设计:在工程设计阶段,采取生态友好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首先,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使用可再生材料、节能技术等,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次,设计自然流速和水位变化,以减少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干扰,例如模拟自然水流过程,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此外,利用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设计,减少土地扰动,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还需考虑工程对当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如设立生物通道、保留一定面积的生态栖息地等。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实现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2)加强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在施工期间,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严格执行一系列环保措施。首先,合理规划施工区域,避免对敏感生态区域造成破坏,如保护区、生态湿地等。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噪音、粉尘和废水排放,例如使用低噪音设备、安装除尘设备以及处理废水,确保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例如避免在夜间或早晨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活动。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施工期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开展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前期和施工过程中进行的重要工作。这一过程涉及对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价内容全面,包括水环境、土壤、空气、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一评价,可以揭示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便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化。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改善工程设计、加强施工期环保管理等,确保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总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水生态修复技术探索

3.1 水生态修复原则

水生态修复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在修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将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策略相结合。其次,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通过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最后,注重可持续发展。在修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确保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为流域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总之,水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原则,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3.2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来改善水体水质的方法。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和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从而减少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同时,微生物在水中分解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还能够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水体修复方法。

(2)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护岸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材料,如石头、植物等,构建护岸的方法,旨在恢复河流岸线的自然属性,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传统的硬质护岸相比,生态护岸更接近自然状态,能够减少水流对岸线的侵蚀,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植物的生长能够稳固土壤,减缓水流速度,同时还能够为河流中的生物提供食物和庇护所。石头等自然材料的使用,不仅能够起到护岸的作用,还能够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还能够提升河流的景观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生态调度技术:生态调度技术是根据流域水生态系统的需求,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来保障河流生态流量,从而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这种技术涉及到调整水库的蓄水和放水策略,确保在枯水期等关键时期,河流仍能保持一定的生态流量,满足水生生物的生存需求。此外,生态调度还可能包括通过人工补水等措施来模拟自然水流过程,为河流创造更接近自然的水文条件。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河流的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来降解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具有强大的过滤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湿地还能够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通过湿地修复技术,可以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为人类和自然生物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这种技术既环保又高效,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和措施。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还需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为我国水利事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程瑶,黄艳,张晓健,等.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37(2):381-388;

[2] 赵芳,李晓杰,张建锋,等.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18(01):161-1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