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看《哦,香雪》

白丽仙
  
科创媒体号
2023年21期
云南民族大学 650500

摘要: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对《哦,香雪》进行解读,这部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小说选取了城乡命题这一题材来进行描写,真实的表现出了改革时期的社会历史内容、在改革过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一个状态以及乡村人民的一个心理状态。小说没有激烈的表现出城乡的对立与冲突,更多的是以欣赏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出两种文明的交融,表达作者对渴望中的城乡文明的一个想象。

关键词:《哦,香雪》;改革小说;社会历史批评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在1982年这篇小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作品真实的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得到重视,重工业改革推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小山村的一角。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召开,铁凝的作品在1982年发表,她描写的是在改革开放时所发生的事情,这部作品处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与时代共同出现与成长的。

一、时代背景与作家创作

1、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中国开始步入新时期、新时代。在20世纪的前期以及中期,人性以及人道主义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敏感话题,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道主义在中国又开始盛行,加之背景环境的变化,很多的作家开始呼唤和拥抱“现代化”,他们对现代文明持有谨慎的态度,反思与追问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反复咀嚼。改革之风所带来的“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铺展开来,社会主义战线上涌现出一批批的革命者、创业者,艺术家们为了歌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精神指引下工业建设的改革之风,不辞辛劳的为描写开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

再结合当时的三中全会对文艺界提出的要求来看,文艺创作的一个总体方向还是现实主义创作,要求作者在创作地时除了要紧跟时代步伐之外,还要从现实出发。政策地推动使得作家地创作方向自然就向重大地社会历史事件偏移。正是在文艺政策的积极推动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构成了铁凝创作《哦,香雪》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

2、作家创作的个人经验

作家孙犁在《谈铁凝新作<哦,香雪>》中说到: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①

可见,铁凝的创作别出风采,独居一格。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是一家文学杂志的编辑,在工作之余,作者在《哦,香雪》小说中那样的山区农村有过一段短暂的生活,那是一个晚秋,她从京原线出发到北京于河北交界的一个小山村下车,这个小山村拮据寒酸、滞后封闭。在一个夜晚她发现房东的女儿们梳妆打扮只为去看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而惊讶,而后就有了香雪的“惊险”历程。香雪在写《哦,香雪》时自评说:我还是怀有一点希望希望读者能从这个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付出的代价。还能有别的什?能感受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的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②

二、作品内容与社会历史

1.反映改革历史背后农村的面貌

在作品当中,作者没有刻意去描写台儿沟这个小山村的面貌。作品的第一句话我影响很深,她描写到的是:“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山村”。③这是改革之风飘扬之下的小山村,有多多少少个这样的小山村无人知晓,四面环山,在没有工业巨龙达到这里之前,这里无人知晓,也突出了台儿沟的规模“小”。铁轨在进入台儿沟时是盘旋在山腰,是弯弯曲曲、弯弯曲曲试探着前进到台儿沟的脚下。乡村里十几户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台儿沟是如此的小,小到一开始火车经过时的声音都在说不停不停,小到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的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④这个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无人知晓。作者对这个山村的描写没有写得那么的不堪入目,也没有正面描写乡村的贫穷与落后。但是在侧面却烘托出乡村生活的苦楚以及村民的一无所知。山村里面的人对新兴事物好奇,她们没有见过“金表”、“电扇”、“挂面”、“火柴”、“发卡”、“香皂”、“纱巾”、“尼龙袜”、“铅笔盒”,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她们从没见过,香雪第一个跑出门去看火车,还是会被巨大的火车头所吓到,她对火车的轰鸣声感到恐惧,这个小山村经济滞后、交通不便的面貌也在现代之风的点滴影响之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反映“人”的心理情感状态

铁凝的小说为什么与同一时期的改革小说比较,有着独具一格的魅力,她对作者的的“心理描写”以及刻画可谓是出众。借用孙劭振教授提出的“打破常规”理论,再重读这篇经典作品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打出常规这一手法,将人物从原有的环境当中拉出,然后将其置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去破坏人物的感情稳定性,从而暴露出人物的内心,这就是孙教授所提出的打破常规。在《哦,香雪》当中塑造了香雪这一位年轻的山村少女,将其置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环境中,将这个背景又再一次拉近到自己的身边,那就是“铁路经过了台儿沟”,设置了这打破常规的情境,将香雪拉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作者所描写到的香雪对火车以及火车乘客的好奇、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去城里上学因自己的家庭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份被人嘲笑、以及对铅笔盒的渴望等都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一旦人物所处的的环境变化,人物的思想情感也会出现巨大的变化,香雪在台儿沟的时候没有因为铅笔盒不是自动的而感到自卑,更不会有嘲笑她的同学,因为在台儿沟,大家都是相亲相爱的,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心理会发生变化,因为同学的嘲笑以及自己没有自动铅笔盒想用鸡蛋去换铅笔盒,这些象征着现代科技文明的物品,让香雪开始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以及意识到了“贫穷”的含义,这个“文具盒”成了香雪的追求与渴望,她更坚定的走向自己的追求,走向现代文明。

三、呼应时代精神与改革想象

1.  在改革开放未实现以前,虽作者只对山村做了寥寥几笔的描述,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出“台儿沟”是十分闭塞偏僻以及贫穷落后的,那现代工业文明的巨龙—火车,则是开放文明的象征。小说当中还提到在火车没有经过台儿沟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吃了晚饭便钻进了被窝,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很快“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进入到了台儿沟的山底,列车时刻上也多了台儿沟这一站。作者通过描写“火车的驶入”与“台儿沟站台”的设立来突出表现了改革开放之后对农村的带来的可喜变化,我们知道农村普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作者在表现城市与农村两者差距的同时又在不断的缩小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描写的时候净表现出城市文明中美好的吸引人的那一面,同时也表现出山村的质朴风情,表达出一种希望那就是城乡二元对立已成过去,新时代的任务与使命就是城市要给乡村带去城市文明,乡村要积极的拥抱与欢迎城市文明的到来。

2. 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没有过多的去强调两者之间的差距问题,城乡两种文明的接受与融合当中势必会出现剧烈的阵痛,代表工业文明的火车可能存在着弊端,但是在作品中作家以诗化的语句弱化了矛盾与冲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两种文明当中最具有人性关怀的部分。在台儿沟少女们的心目中,火车所带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新奇与耀眼,火车里面的人与山村的人们友善的交换着东西,香雪因想要铅笔盒而坐上火车离开台儿沟时“北京话”的热心帮助,以及列车上的小姑娘听到香雪想要这个铅笔盒慷慨大方的送给香雪,香雪又将鸡蛋偷偷给女孩的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了两种的美,作者是以一种善良而友好的交流方式来呈现两种文明的交融,而不是一种很激烈残酷的碰撞,消减和弱化了冲突的疼痛感与激烈感。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完美的世界,与其说作者在实写社会面貌,倒不如说她在描写自己心目中未来的美好生活,一种走向城市文明的美好过程。铁凝自己也曾表示,无论故事和人物如何变化,根本精神始终是不会变得,这就是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体贴。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是紧跟现实与社会的,她并没有把创作凌驾于生活之上。

小结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来看,《哦,香雪》不向其他的改革小说一样,例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描写了改革开放时期重工业改革的真实面貌、路遥的《人生》尖锐的表达出城乡的矛盾冲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直接反映时代现实,铁凝小说的别具特色的点就在于在作品当中反映社会历史内容的同时不过分裸露现实,作者会用诗意的描写来将城乡差异巨大的骨感现实软化,将这种诗意融入到文章当中,向读者传递坚定的力量,真实的描写出现代化进程伸向荒僻山村的触角和古老的农村文明接纳与走向城市文明的过程,同时引导读者勇敢迈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铁凝.哦,香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2]张伯存.一个春天的童话——细读铁凝小说《哦,香雪》[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No.28(04):165-175.

[3]刘永丽.1980年代初乡土小说中的科技器物——以《人生》《哦,香雪》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54-65.

[4]黄婉婷.从《哦,香雪》对时代的呼应看其艺术特色[J].新楚文化,2022,No.008(08):28-31.

[5]方晓静.《哦,香雪》的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探究[D].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