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寓言“故事+” 课堂巧思辨

——浅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教学策略

殷秀华
  
科创媒体号
2023年21期
上海市浦东新区沪新小学 200129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新课标中设置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对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培养核心素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结合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编排特点及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创设读辩情境,启发辩证思维”“挖掘文本续改,拓宽思维视角”“借助阅读链接,助力判断推理”三策略,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寓言教学;思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是:“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寓言故事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结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教学,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讨论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制定相关教学策略,使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力求达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要求。

一.创设读辩情境,启发辩证思维(善设曲问)

(1)了解人物性格,梳理主要矛盾

寓言故事通常以动物、人或事物为主人公,通过故事情节的设定,使人物性格特点得以展现,人物行为逻辑得以循迹,故事中“想法或做法与结果的矛盾”的内在逻辑得以挖掘。因此,了解人物性格,抓住主要矛盾是寓言教学中重要的思维训练点。

本单元《陶罐和铁罐》中,学生通过后文所述的对比分析,了解主要人物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分别是“傲慢无礼”和“谦和友善”,从而得出“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的道理。这仅仅是这篇寓言故事第一层的寓意,没有深入下去。

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陶罐在争辩时没说完的话是么?”“为什么说陶罐很有价值?”两个问题支架,再填表格,梳理发现:除了陶罐和铁罐性格的矛盾之外,故事的第二部分所展示的结局体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矛盾——铁罐的观点与其结局的矛盾——铁罐以为陶罐会破成碎片,而自己能够“永远在这里”,结局却是陶罐保持光洁,自己则腐蚀消失了;铁罐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忽略了他人的长处。通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梳理主要矛盾两手抓,厘清故事的深层逻辑,进而真正理解寓理。

(2)朗读体验,指向思辨要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具象。遵循小学三年级学生思维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通过角色体验开展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由“辩”到“变”,指向思辨性思维的基本要点“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勤于反思”。

在《池子与河流》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为寓言诗形式,加之为略读课文,不以理解词句为训练重点,而是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池子与河流的不同观点。学生通过对话,理解池子与河流的不同观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池子与河流的形象,从而辨别理解文章所传递的道理。为了让学生对池子与河流观点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分别体验池子与河流的角色,教师故意劝说:“池子呀,你躺着多么舒适,河流那样奔跑又累又困,她太傻了!”由此引发“池子”与“河流”的反馈,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点拨,将“池子”最初的得意引导到对结局的思考,从而得到启示。

二.挖掘文本续改,拓宽思维视角

(1)对比关键词句,辨析立场态度

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情感是含蓄的、内隐的,需要读者通过解读关键词句,辨析立场态度。寓言中的情感态度可以通过作者对文中人物的直接好恶描写,对对话提示语的品读,通过相关描述性词句的对比,甚至从简单的标点符号体现出来。都需要教师深挖文本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揣摩理解,辩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对比是有效的方法。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对比中体会,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图表形式,找出第一部分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品质的两组词串:

骄傲傲慢奚落恼怒住嘴

谦虚争辩和睦相处不再理会

这两组词串的对比,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清楚地感知了作者对陶罐和铁罐的态度。课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将铁罐和陶罐不同结局的对比填入表中,更加深了学生对陶罐铁罐的是非判断,同时,寓意隐藏在结局之中,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这样,就为后续的改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寻找图文信息,拓展故事素材

部编版教材很多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让学生通过寻找文字信息,观察插图细节,猜测人物内心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写、续写或改写,这样,学生在续改编中,联系上下文搜集有效信息,寻找隐藏线索;在续改编中归纳寓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并思考:因“冀复得兔”农夫是怎么做的?(因释其耒而守株)仔细观察图中农夫的神态和动作,展开想象,他“释其耒”是什么心情?在想些什么呢?可能会说些什么?你如果路过,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从插图中农夫脸上的微笑、盯着树桩的眼神、放松的坐姿,进而读懂了农夫的心理;通过与主角对话,告诫农夫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能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这样层层推进,既让学生读懂了寓意,又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渗透在训练之中。

哲学家黎鸣先生曾说:“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偏重感悟体验式学习,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短板,这与欠缺高品质的思辨性学习内容不无关系。统编教材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读寓言故事的重要目标就是理解和把握寓意,这也是统编教材寓言文体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寓言的文体特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采用有效策略,利用寓言训练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参考文献:

[1] 寓言教学中精准把握寓理的策略再探[J]. 张驰. 教育视界. 2022(11):22-25

[2]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研究[D]. 王晴. 重庆:西南大学. 2021:63-68

[3] 浅谈“文道统一”中的寓言教学策略[J]. 金蓉. 小学语文教学. 2022(1):53-5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