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缅甸克钦邦某锡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浅析
摘要:东南亚锡成矿带是全球最长、最重要的含锡花岗岩带,矿区地处察偶-腾冲板块成矿带的腾冲-八莫陆缘山弧成矿带。目前矿区勘探、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对该矿区内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分析,指出有利找矿靶区。
关键词:锡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找矿浅析
1区域地质概况
东南亚锡成矿带是全球最长、最重要的含锡花岗岩带,矿区地处察偶-腾冲板块成矿带的腾冲-八莫陆缘山弧成矿带。矿区紧邻中缅边境,行政区隶属缅甸克钦邦岗房镇所辖。印支—燕山运动,沿深大断裂形成了大规模花岗岩体,富含Pb、Zn、Be、Ti、Sn、Fe等成矿物质的花岗岩侵位,奠定了区内以Pb、Zn、Sn、Fe等矿化为主的矿床格局。目前矿区勘探、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对该矿区内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分析,指出有利找矿靶区。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与国内古生界(Pz)相似,主要为砂质板岩、板岩、砂岩、石英微晶片岩夹大理岩以及第四系冲积层,由漂(块)石、卵(碎)石、砂砾混粉质粘土组成。
(1)古生界砂岩(Pz)
灰色、灰紫色、灰黑色中细粒砂岩,局部夹薄层状灰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边,厚度不详。
(2)角岩(hs)
灰绿色、灰黑色致密块状角岩,原岩为古生界(Pz)砂岩、砂板岩,为热接触浅变质作用的产物。主要沿砂岩与岩体接触部位零星分布。
(3)大理岩(M)
大理岩主要呈灰色、灰白色,块状构造,原岩为炭酸盐类灰岩及白云岩。主要呈透镜状分布于接触带附近。
1.2构造
矿区内构造比较简单,主要发育F1断裂,F1断裂(破碎带)走向30—40°,倾向南东,倾角70—80°。长约3km,宽50—100m,主要由构造角砾、断层泥等组成,角砾成份主要为角岩、透辉石矽卡岩、花岗岩、大理岩及石英组成。整个破碎带挤压揉皱特征明显,断层面光滑平直,受热液作用,整个破碎带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泥化等较强,局部形成了以锡多金属矿床。
1.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早期黑母二长花岗岩,其间可见后期侵入的基性辉长岩岩脉。燕山早期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长石含量35~65%,石英含量25~55%,云母含量6~10%。岩石中普遍含有Fe、Sn、Zn、Ti等元素,铁含量一般为4~6%,具磁性,为区内Sn、Zn、Ti等二次富集奠定了物质基础。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产于两个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之间的北东向F1断裂破碎带中,矿体顶底板具矽卡岩化,矿体近地表以红褐色的褐铁矿为主,深部以灰黑色的磁铁矿为主。矿体在矿带内呈陡倾斜脉状产出,走向30~40°,倾向南东,倾角70~80°,矿体产状与F1断裂产状基本一致,呈透镜状、脉状产出。工程控制矿体长度600米,倾向30米,矿体厚1~30米,平均厚度10米。锡品位0.12~1.35%,TFe品位15~44.72%。
2.2矿石质量
锡多金属矿的矿物组成简单,主要由锡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石英、长石、石榴石、萤石、方解石、白云石、透闪石、阳起石、云母、伊利石等 10 余种矿物组成。其中金属矿物主要以磁铁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主要以石英、长石为主。
构造主要有浸染状、块状、条带状构造、蜂窝状、皮壳状构造 。
矿区锡铁矿石化学成分见表1、表2,根据矿石光谱分析和多元素分析可得出矿石有益组分为Sn、Fe,伴生有益组分为W。矿体为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锡铁矿。
3控矿因素分析
3.1地层控矿因素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砂质板岩、板岩、砂岩、石英微晶片岩夹大理岩。因存在岩性差异,在花岗岩岩浆侵入及冷凝过程中沿层面产生层间破碎带,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赋矿空间。
3.2构造控矿因素
花岗岩受侵入前和侵入期断裂、层间破碎构造及侵入部位围岩物化性质差异选择充填交代,岩体沿各地层界面层间破碎带形成形成封闭、半封闭的成矿有利空间,为矿液停留和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3.3岩浆岩控矿因素
区域内锡矿床(点)主要与腾冲-梁河成矿带的花岗岩带有关,锡矿化花岗岩类型主要为白垩纪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以白垩纪重熔S型花岗岩为主。锡矿脉主要分布在燕山期S型花岗岩与石炭纪~二叠纪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
矿区内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在岩体及赋矿围岩中普遍含有Fe、Sn、Zn、Ti等元素,对锡铁多金属成矿十分有利,岩体为锡铁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母岩。
4成矿规律分析
区域内构造线呈近南北和北东向展布,区域性隆、坳构造和深断裂控制了岩体及锡矿床的产出。北东向和南北向次级断裂构造相互交织,形成格子状构造体系,控制着中~新生代成矿岩体的空间侵位和矿体展布。燕山期构造运动,该区岩浆活动较频繁,这些岩浆热液沿着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带侵入,即形成本区白垩纪的花岗岩体。
矿区内北东向断层控制了花岗岩体的侵位,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沿接触带或构造破碎带中运移并通过充填、交代成矿作用而形成矿体。因此,断层构造为成矿的必要条件,构造与成矿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矿体赋存于北东向的F1破碎带内,它们既是矿液的通道,又是沉淀成矿的场所。
5找矿前景浅析
1.由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背景分析可知,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找矿地质背景。
2.已发现的锡多金属矿体呈透镜状、脉状分布于北东向的F1断裂破碎带中,沿走向上具有膨大收缩、尖灭再现现象,与围岩一般界线清楚。其深部与外围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3.探索寻找花岗岩接触带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体,花岗岩接触带矿体一般受岩舌、凹陷及接触带形态转折位置控制,有利成矿远景区应在花岗岩体的突起、凹陷、花岗岩的凹槽、超覆岩舌附近,规模较大的导矿断裂两侧接触带附近,或次级构造对岩层撕裂产生层间破碎地段。
4.根据矿石光谱分析和多元素分析可得出矿石有益组分为Sn、Fe,伴生有益组分为W,可探索寻找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内构造破碎带中的石英脉型锡钨矿。
参考文献:
[1]苏昌学.缅甸各区域成矿带成矿特点及找矿前景综述[J]云南地质,2018,37(3):282-286.
[2]陈喜峰等.东南亚中南半岛锡矿带成矿特征[J]地质通报,2015,34(4):734-743.
[3]曹华文,张寿庭,林进展,郑硌,张云辉,梁群.滇东南与滇锡成矿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对比[J]地质科技情报,2014,33(1):163-169.
[4]李文昌,潘桂棠,侯增谦等.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3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