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PDCA模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的问题,通过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指导和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进一步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导入了PDCA模型,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将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深入研究,实现切实转变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讲授流程体系、充分融合思政元素、多元提升培养考核成效等四个方面新突破,切实解决现实场景出现的问题。
关键字:就业观念;课程思政;PDCA模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了有效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通过课程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理性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启发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主动将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在就业质量状况调查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模糊、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学生就业择业趋利主义倾向日益显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不突出。为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解决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有效路径。
一、研究思路
遵循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立足就业指导课原有的知识体系框架,通过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有效导入PDCA循环模型、充分融合思政元素、多元提升培养考核成效等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并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切实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实现就业指导和课程思政的高度有效耦合,多角度、深层次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就业探索能力的提升。此外,PDCA循环模型的导入有利于构建单个学期小循环和多个学期大循环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实现在发展中不断革新、与时俱进。
二、课程思政融合举措
(一)切实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课程思政设计过程是自觉自省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对就业指导课情况和学生情况进行剖析,分析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课程目标、学科属性以及学生兴趣倾向和发展路径等,有针对性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各个章节的讲授内容和实践环节,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发展机制不完善、内容单调、融合度不高、实效性不足、结合不紧密等关键问题。通过“思政”和“课程”的互通互融,有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求,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的职业,并将他们全面、快速、有效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优化课程讲授流程体系
为了实现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全过程动态控制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课程引入了PDCA质量控制模型,探索一种当学期和多学期循环的课程讲授新模型。PDCA质量控制包括就业指导规划(Plan)、全程化指导模型实施(Do)、效果检查验证(Check)、教学模型修订(Action)4个阶段,实现课程在历届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循环和矫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
计划(P),此环节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确立,在全面掌握学生的就业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科学合理制定“课程”和“思政”充分融合的教学计划。
执行(D),此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计划,认真组织开展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广泛参与到课程讨论、实践调研、交流分享、模拟考核等环节,推动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
检查(C),此环节是对课程教学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承担着检验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度和有效性的重要职责。一方面,在当学期教学过程中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当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多年度的就业质量反馈课程教学实施的现实效果,提出修正意见。
处理(A),此环节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总结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并予以标准化;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及时解决问题、修正教学方案,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实现课程教学的自我矫正。
(三)充分融合思政元素
最大限度发挥就业指导课的育人渠道作用,需要深入挖掘就业指导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就业指导课讲授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理念、职业素养等内容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国家对于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要求,“建党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精神内涵,以及哲学辩证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系统观等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合,要构建集视频、课件、文字、扩展阅读等多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资源库。结合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挖掘课程中各章节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内容融合于课程学习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就业观。
(四)多元提升培养考核成效
就业指导课教师要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灵活运用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研讨交流、模拟考核等多种方式,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的综合化、多样化、科学化,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中参与讨论、调研、分享等小测情况,课后完成作业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作为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此外,在总评成绩中加入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思政成效考核指标,着重关注思政元素融入对学生就业指导各个环节的指导实效的客观评价,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应用前景
(一)解决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双线培养问题
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价值,为解决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双线培养,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导向不清晰、设计理论不系统、设计方法不落地和技术融合不深入等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推广课程思政融合机制并分享至其他课程
通过总结知识体系与思政融合模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专业群特色的共建共享共育的有效共享平台,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课程思政要求组建全程、全员以及全课程育人格局,把多种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一起同行,构建协同效应局面,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基础任务,贯彻实施课程思政。通过充分挖掘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政素材,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和方法,增强课程育人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新时达信息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用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实现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娟.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路径探索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3, (11): 30-31.
[2]毕莹.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探究 [J]. 成才之路, 2023, (32): 141-144.
[3]张岁玲. 基于BOPPPS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设计——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 [J]. 陇东学院学报, 2023, 34 (06): 121-125.
[4]曲升刚,王一苇. 课程思政新视角: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就业育人体系——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J]. 就业与保障, 2023, (10): 52-54.
赵森浩,男,1990年6月,汉族,山西省,讲师,研究生,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辽宁省沈阳市,110036,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辽宁大学,
许媛媛,女,1990年4月,蒙古族,辽宁省,讲师,研究生,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辽宁省沈阳市,110036,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