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高职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实现与研究

甘凌 张展宁 费鸿
  
科创媒体号
2023年18期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高职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是信息素养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是培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于信息化社会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国内外对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已经出现,但缺少将其结合到智能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中。本课题基于我院“中特高”建设任务、“三教”改革方向及三全育人方向中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任务,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行为轨迹数据融入到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中,构建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智能化手段对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智能化管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建立我院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系统。

关键词:高职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系统

1.研究背景

2018年,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指出全面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其中强调要培养信息化人才,推动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可见,国家对学生信息化素养愈加重视,信息化素养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成为指导高校培养具有信息化素养的大学生的重要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建设成果斐然。校园智能化不断覆盖并深入到广大师生在校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学方面,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大提升,各种数字教育资源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各类智能化教学手段大量增加,各样教学应用系统参与教学;生活方面同样如此。因此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信息化课堂的效果与校园生活获得感。

开展高校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于信息化社会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国内外对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已经出现,但缺乏结合到智能化校园建设当中。基于此,此次选题,根据我院“中特高”建设任务、“三教”改革方向及“三全育人”方向中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任务,通过现有计算机智能化手段、大数据为支撑,构建并完善具有我院特色的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依托研究所得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评价系统,将其融入到智慧校园建设当中,加快信息化时代教学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信息化素养”一词首先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3],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引入信息化素养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制定了相对成熟的信息化素养评价标准。

2.1 国外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987年美国图书馆成立了信息化素养教育委员会,进一步促成了许多关于高校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项目。1990年国家信息化素养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信息素养全球化的发展。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的信息化素养标准框架进行了修改,协商制定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评估框架》。2011年,英国国立大学和图书馆协会发布了信息素养的新标准,此次标准的制定是在2004年的版本上进行的修改,将信息的检索和信息的发布包含于信息化素养要素之中。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00年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之后在2015年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用于指导高校的信息化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4]。

综上,国外信息化素养评价标准制定较为成熟,其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也在不断地改进完善,国外学者依旧在继续扩宽信息化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

2.2 国内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素养评价研究相较于外国开展较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改革,研究者们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较早制定信息化素质能力评价的是2003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依托“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的研究项目,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我国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本质。2008年,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

我国一部分研究者主要是针对普适性的学生制定信息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邓雪[5]等人在构建评价指标的体系中加入了权重系数,为我国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提供了新的制定方式。罗丹针对医学类研究生制定了相关的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6];李莉等人根据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一套信息化教育下的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4个以及指标和13个二级具体指标和20个细化指标构成[4];石木容针对中职学生,构建了包含5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的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7];黄霞春等人构建了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之下的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8]。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的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较为完整,但还没有一套适用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政策下、智慧化校园中的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3.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系统构建

3.1 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分析研究现有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院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构建了一套信息化条件下的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思维与行为、信息化专业思维与职业能力、信息社会责任5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中又包含了11个二级指标,其具体内容如表3-1所示。

根据我院“中特高”建设任务,“三教”改革方向及三全育人方向,中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任务,结合我院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情况,以表3-1中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为指导,将采集的各部门能够体现学生信息化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构建信息素养项目。

3.2 智能化信息素养评价系统的构建

信息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更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的学习创新能力。本系统旨在实现对在校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收集及整合,结合我校对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系统对其进行汇总、计算、分析,实现动态可定制的信息化素养评价机制,最终实现对学生信息化养的评价和评定,通过激励机制和成就控制设计,反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信息化养,同时为学校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综合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系统需求分析和模块设计:信息素养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学水平的发展,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基于动态的、可扩展的信息化养评价项目进行设计,是本项目的最大特色之一。创建信息化养评价项目管理系统,为不断丰富的信息素养内涵预留充足的扩展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信息化养评价系统总体设计如图3-1所示,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分为用户管理模块和用户功能模块。

4.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全球多个国家都在创新教育模式,培养新型人才。高职学生信息化素养水平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融入社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开展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于信息化社会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在现有学生素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智慧校园建设的情况,构建了学生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搭建了信息素养评价系统,有效提高了我院学生信息化素养水平,完善我院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靖程.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05):4.

[2]孟丽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9,(Z2):38.

[3]周美芳.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4]李莉,史焰青.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9,(10):116-117.DOI:10.15880/j.cnki.zsjj.2019.10.073.

[5]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07):93-100.

[6]罗丹.医学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

[7]石木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扬州大学,2021.DOI:10.27441/d.cnki.gyzdu.2021.000169。

[8]黄霞春,文立.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8):49-5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