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徐州段国家文化公建设为例探索大运河文化价值及其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协同建设

马璇 徐莫然
  
科创媒体号
2023年18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摘要:本论文以徐州段国家文化公建设为例,探讨大运河文化的价值,并深入研究其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建设的关系。通过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论文旨在为推动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介绍大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其次,分析徐州段大运河文化的特色,探索其在文化传承、旅游推动、城市形象等方面的价值。随后,论文将重点关注大运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协同建设,阐述二者之间协同建设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大运河文化在国家文化公园中的充分发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国家文化公园,协同建设,文化价值,徐州段,文化传承,文化遗产

一、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与内涵

1.1大运河的历史渊源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和典型标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和民族精神【1】。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始建于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大运河在隋代达到巅峰。隋炀帝杨广于隋炀六年(公元609年)开始修建,历时数年,横贯中国北方,连接了京杭大运河、淮河和黄河,全长逾2500多公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最大规模的人工运河。

1.2大运河文化的主要内涵

商贸繁荣: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为商贸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水运通道,运河两岸的城市因其存在而繁荣兴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成为商贾云集的交流中心。

文化交流:大运河文化见证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各地的居民、商人和文人通过运河的联系,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氛围。

军事战略:大运河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其水道系统为军队提供了快速的运输通道,对于防御和进攻都具有关键作用,反映在历史上多次战争与变局中。

城市建设:沿大运河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因其便捷的水路交通而发展繁荣,沿线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等方面受到运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二、徐州段大运河文化的特色

2.1徐州段的历史地位

交通要冲: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徐州一直以来都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大运河贯穿徐州,连接了淮河、黄河、长江等重要水系,使其成为古代交通枢纽,促进了商贸活动的繁荣。

军事重镇:徐州地理上的要地决定了其在历史上的军事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徐州常常是军事决策的焦点,多次成为战争的发生地。其地理位置使得徐州段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传承:徐州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历史上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传统,运河畔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与徐州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文化的支点,使得徐州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经济发展:大运河的存在为徐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通过水上交通,徐州与周边地区进行了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了商业、手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2.2大运河文化在徐州的具体表现

历史遗迹与古迹:徐州保留着丰富的大运河历史遗迹,如古运河码头、古运河石桥、古运河砖窑等,这些古老的建筑和遗迹见证了徐州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重要地位。

文物收藏和展示:徐州的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收藏着大量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物,包括遗址、古代文献、船舶模型等,通过展览和展示,向公众展现了大运河在徐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

文化街区和历史街道:徐州保留了部分运河沿岸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如运河古街、古运河商业街等,这些地方呈现了古代运河沿岸的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

文化艺术表演:在徐州,会有一些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文艺表演,如舞蹈、戏曲等,以此传承并展示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2.3徐州段大运河文化的价值分析

历史价值:徐州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一部分,承载了春秋战国至今的历史变迁。通过保存的历史遗迹和古老建筑,人们可以窥见古代运河交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徐州在历史上的军事、经济重要性。

文化传承价值: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徐州段大运河文化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文化传承、文物展览、文学艺术作品等方式,能够使这一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弘扬,为后代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教育。

旅游价值:徐州段大运河的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历史遗迹、文化街区、文化节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度的文化体验。

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运河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通过共同参与文化活动、保护历史遗迹,居民能够建立起对共同文化传统的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对沿线环境的保护,这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区,可以实现文化和自然的良性互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大运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协同建设

3.1协同建设的重要性

综合资源优势:协同建设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徐州段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中,协同合作可以整合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形成综合的研究力量。

促进可持续发展:大运河文化的协同建设有助于实现文化、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协同推进,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例如加拿大的里多运河,具体功能已由当初军事用

途转变为旅游休闲场所,拥有经济、旅游、环境改善等多种功能【2】。

提升品牌影响力:协同建设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还能够提升当地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3.2协同建设的具体措施

跨部门合作机制:建立由文化、旅游、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共建共享平台: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集成大运河文化和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信息,包括历史文献、文物资料、旅游资源等。这个平台可以作为信息交流、合作共建的基础,促进资源共享。

共同品牌推广:制定共同的品牌推广计划,整合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的特色,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这有助于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文化活动协同举办: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大运河文化节、国家文化公园艺术季等,通过共同的文化活动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同时吸引更多参与者。

社区参与与培训: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协同建设中来,通过培训提升他们对文化保护的认识和能力,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协同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等措施,确保文化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外专家和游客的参与,促进国际文化的互鉴,提升文化公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结语

在以徐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的研究中,深刻认识到大运河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连接着千百年来的人文精神纽带。通过探索其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协同建设,深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紧迫性。徐州段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以及社区参与等举措,不仅彰显了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研究为其他地区类似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呼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禚柏红,方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运河山东段为例[J].民俗研究,2023:11.

【2】程青菡,宋桂杰.从文化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的大运河价值研究——以扬州段水工设施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3.

项目编号:2022169

项目内容:文旅融合发展视域下大运河风景路建设对策研究——以大运河徐州段为例

平台专项 马璇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马璇,1989年1月,女。汉,江苏徐州,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环境艺术设计。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翟山街道学苑路26号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

徐莫然,女,单位(学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