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飞行员人为差错影响民航飞行安全的探讨

许耀祥
  
科创媒体号
2024年7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 21001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其中飞机出行极为常见。在民航发展历史中,发生过多次安全事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为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应重视对飞行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心理素质以及专业飞行技术,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本文将结合实际详细探讨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的原因以及降低人为差错对飞行安全影响的对策,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飞行员;人为差错;飞行安全

引言:民航飞行安全的定义是指飞机处于无危险航行模式,同时意味着不会出现人员伤亡以及航空飞机损毁等情形。为实现安全航行目标,应降低飞行员出现人为失误的概率。据权威部门调查可知,80%以上的民航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在民航飞行过程中,飞行员控制着航空器,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何有效降低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已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的原因

(一)体系因素

在面对紧急情况时,飞行员如果出现人为差错,就会丧失正确的认知,甚至失去自主意识,反应格外迟钝。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会对后续决策判断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酿成空难。

飞行员的人为失误原因主要分为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两类。飞行员能自控的因素包括身体情况、飞行技术以及心理状态等,也被称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飞行员无能为力,无法去改变的事情,只能去尽量了解、适应,包括飞行环境、飞行资源、团队配合等。在上述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飞行员极有可能会出现人为差错,对民航飞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二)自身因素

民航飞行员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对身体素质、专业技术以及心理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飞行员选拔条件极为苛刻,身体素质必须过关,经过全面体检,确保入选飞行员身体健康。

随着民航业的高速发展,部分飞行员的身体负荷已经达到警戒线。因此,疲劳航行会埋藏巨大的安全隐患,需加以重视。针对疲劳管理,我国在2017年颁布了《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对飞行员的飞行时间、执勤时间、休息时间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每月不得超过100个飞行小时,每年不得超过900个飞行小时;在任连续七天、一个月,执勤时间不得超过60、210小时;在休息时间内,飞行员不得接受额外的工作。此外,飞行员的技术技能以及心理健康也会对民航飞行安全造成影响[1]。

(三)外部因素

机组资源管理指的是民航飞机的一切资源,例如硬件、软件、人员等。其中自动驾驶仪、航空电子系统属于硬件,而操作规程、技术手册属于软件,其他机组成员属于人员。上述因素也会对民航飞行安全造成影响,可能导致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对此,机组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协调配合人员、加强硬件检修、优化机组决策、降低工作负荷等,促进飞行安全水平的提升。

二、降低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对民航飞行安全影响的对策

(一)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随着近年来民航业的发展,各大航空公司越来越重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力求最大程度上降低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在软硬件措施以及人力支持下,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被提上日程。在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过程中,需约束、激励、监管相关人员,促进安全防范责任意识的提升,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工作积极性,确保安全监管体系得以完善。

相关企业在落实责任过程中,应寻找一个明确的方向,即“权责分明”,最高管理人员负有最重的责任,其他监管人员责任依次减轻,运行人员负有安全责任。通过上述安全监管责任的有效落实,相关企业的上下级之间能理清责任边界,杜绝出现安全事故后相互推诿,促进飞行安全品质的提升。

(二)锻炼飞行能力与心理素质

在相对复杂的航空安全系统中,人是主要影响因素。飞行员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难度高、责任大、压力大、知识要求高、技能要求高、心理素质要求好、应变能力要求强。对于日常的学习以及训练而言,飞行员应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术都要达标,确保面临险情时能有效化解,推动民航飞行安全保障的进步。

(三)定期检修飞行设备

飞行员在驾驶舱中进行航行,因此仪表设备上的信息显示十分重要,为飞行员的安全驾驶提供准确参考,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应针对民用航空器仪表设备进行严格检修。维修人员应充分考虑其故障原因、内部结构以及飞行工艺特点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此外,还要注意观察不同电子元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因维修方式不当而影响其他正常工作的系统,最终导致飞行安全事故。通常情况下,民用航空器的故障排除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更换电子元件、维修电子元件、调整或更换运行电路。通过上述操作,民用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要想通过有效手段对电子仪表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就需维持仪表环境不轻易发生变化,但是如果仪表设备本身存在缺陷,仪表的性能就很难得到验证。对此,检修人员要对故障的重现性加以重视。在确定发生故障的电子仪表设备之后,搭建适合模拟的操作环境对故障进行精确重现,在详细分析后得出严谨的结论,为后续的故障维修工作提供数据参考。除此之外,在电子仪表设备故障被重现之后,再次发生相同的故障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检修人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故障现象的全面性。在进行故障分析时,应以坚持全面性作为基本原则,从而判断出民用航空器电子仪表设备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传统的民用航空器故障维修方法有诸多优点值得借鉴,例如在维修现代电子仪表设备过程中,维修人员需时刻关注飞行情况,定期开展维修、返修以及养护管理工作。通过对飞行设备的定期检修,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大大降低[2]。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民航飞行安全而言,降低人为因素影响十分关键。在对民航安全系统进行研究过程中,飞行员的心理状态、专业水准均要进行重点关注。对此,民航公司需以内外部因素为出发点,对现有飞行资源加以利用,促进飞行素质、硬件匹配程度的提升,最大程度上降低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为民众的日常出行提供强有力保障,促进航空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浩峰.民航飞行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民航管理,2022,(05):71-74.

[2]赵麟.飞行员人为差错影响民航飞行安全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21,36(05):94-96.

许耀祥,男,汉族,福建厦门,1982年1月,本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