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黄嘉颖
  
科创媒体号
2024年7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治理、乡风建设、基层治理、农民致富,进而促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农村三产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样也面临着产业融合度较低、产业融合的要素供给不足和产业融合规划不科学等困境。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三产融合;困境;对策

引言

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最终落脚点。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三产融合化发展确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内涵及重要创新路径[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表明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对于促进乡村“五个振兴”贡献了巨大的力量[2]。在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然而,尽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如何解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兴旺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以第二、第三产业为核心,以农业多功能开发与增值为目标,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体化经营。其本质是将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生产、第二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中的休闲旅游等相结合,并将相关产业融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框架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同时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结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趋势,三产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农村企业不断壮大,部分地区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逐渐延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产业崛起。同时,农村服务业也在持续拓展,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村金融等蓬勃发展。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也十分明确。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使农业生产不得不转向规模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同时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融合度较低

第一,目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各地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融合方式相对单一,同质化严重,大都采取简单的订单农业方式,股份制合作欠缺,普遍存在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等突出特征[3]。第二,一二三产业独自发展、简单共存的模式普遍存在,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高,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二)产业融合的要素供给不足

第一,土地要素供给不足。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程序较为复杂,经营性用地获批难度较大,“三权”分置的农村宅基地改革也面临着重重困难。第二,资本要素供给不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中长期大额贷款有着迫切需求,但目前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着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少、融资难,金融下乡过程中政策门槛过多、过高等难题。第三,劳动力要素供给不足,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当前从事农业的农民普遍年龄较大、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

(三)产业融合规划不科学

第一,我国农村地区拥有多样化的资源禀赋,各地区发展条件存在差异,但部分地区往往忽视当地农村优势资源的多样化价值,并未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特色制定农村三产融合科学发展规划,反而盲目跟风模仿成功案例,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未能推进产业高层次融合。第二,顶层设计的规划落实有待加强,部分地区扶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性,顶层规划缺乏灵活性,未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对特别地区精准扶持[4]。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开发多种产业融合新业态,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第一,政府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和现代农业布局规划,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创建,围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紧密合作,实现产业横向和纵向深入融合发展[5]。第二,政府、企业、农户等主体应积极拓展经营领域,既要在农业生产端下功夫,又要加快提升经营管理、精细加工及销售端等二三产业方面的综合能力,开发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融合项目,实现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环节“在地化”发展,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二)加强产业融合的要素供给

第一,加强土地要素供给。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承包和受让方在流转合同签订方面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农地经营权流转并保障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激励相关主体对融合项目进行持续投资和维护运营。第二,加强资本要素供给。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提升其服务融合产业的自觉性,采取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通过整合金融资源大力支持三产融合产业项目的发展。同时,政府应鼓励各类型金融机构积极提供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以增强服务农村融合产业的水平,推动并健全新型“三农”合作金融的发展,并积极探索合作社内资金集约、互助新方式,加大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6]。第三,加强劳动力要素供给。政府应加强引导城市居民、高校大学生及在外务工人员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降低或打破相关政策门槛,并在财政及税收方面给予融合产业更多的支持,引导其参与生态农业、农村电商、旅游开发等农村三产融合项目。同时,政府应积极培育高素质融合产业农民,组织农民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增强其对融合产业的观念认知和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三产融合发展。

(三)结合资源禀赋,制定合理规划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是制定政策举措和科学规划的前提,是基于资源禀赋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必要举措。第一,政府要充分重视当地农村优势资源的多样化价值功能,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特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业多价值功能。第二,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强顶层设计的规划和落实。例如,地方政府施行中央重大政策举措时应把握好政策的原则与灵活性,释放出三产融合的动力;支持政府补贴向产业、地区倾斜,根据不同地区产业融合水平的差异,重点扶持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和基建投入,推进产业补贴由生产转向加工、销售环节;对于重点及示范项目应给予税收、财政等方面政策优惠支持,通过科学规划进行顶层设计,落实、激活三产融合发展机制[7]。

参考文献

[1]曹哲.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样态与创新路径研究[J].西南金融,2022(7):30-41.

[2]佚名“十三五”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水产,2022( 1) :43-52.

[3]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1):72-79.

[4]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5]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120-129.

[6]李治,安岩,侯丽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6):157-164.

[7]罗必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立场线索与取向[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3):261-270.

(1994.03-),女,汉族,广东惠州人,硕士,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