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思政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

林晓芹
  
科创媒体号
2023年12期
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摘要:当前,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开展实施。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在思政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将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指导方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议题式教学是将“学科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学科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政一体化;议题式教学;实践措施

在基于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按照新课标“立德树人”理念,进行议题式教学,从而达到对核心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议题式教学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并对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优化,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思政一体化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议题式教学是指选取一个能凸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引领学科内容的核心议题,并可以围绕核心议题,设置真实、复杂的教学情景和辩论性、开放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对核心议题发表自身看法、进而展开讨论,已达到在学生认知范围中进行合作探索、批判反思,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样态的目的[1]。而基于思政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针对较复杂的课题时,整合已学习的基础知识,对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主动、独立、批判性的学习,并将其与现有的知识系统结合起来,与新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达到对学科知识进行情景转换的目的,进而使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思考方式有正确的认识,也进一步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现状

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主要表现为研究的深度不够、广度不够及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很多议题还处在表面化阶段,合作研究、讨论等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极易造成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依靠他人帮助完成任务,缺少高级思维训练,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科的教育价值与作用,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议题研究中的时间管理也不够精确,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似“生动活泼”的研讨中,这也就意味着,在议题研究中,议题研究“形式化”倾向更为明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中应基于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学,从而达到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最优化的目的[2]

三、以思政一体化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实践措施

(一)明确议题式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议题式教学目标,既要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融入到教材中,又要将基本学科素养的内涵体现出来,之后再按照目标来计划好具体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九下)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中第六课《我的毕业季》 第二框 《多彩的职业》一课时,本人紧扣教学目标,以课前学生职业问卷调查结果等资料作为情境研究材料,设置了如下议题:主议题:择业与敬业。分议题:1.探择业之因——职业准备;2.寻择业之法——职业选择 3.谋敬业之行——爱岗敬业。基于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把学科知识、能力培养与情感熏陶相结合,从而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呈现系统化,进而达到基于思政一体化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情景化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导致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薄弱,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基于思政一体化背景,创设生活情景化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师在教学《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时,创设情景,以关爱他人为议题,分板块推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知晓原因,明确如何关爱他人,并深化如何智慧的关爱他人,传播社会正能量,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帮助环卫工人打扫卫生,捡拾垃圾;主动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这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到他人劳动的辛苦,学会关爱他人,而且也可以让其在参与到议题情境的构建中提升学科素养,从而实现基于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生活情景化议题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需求,提高学习参与度

教师在选择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规律上,对其学习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使其学习参与度得到充分的提高,并在学习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主题,指导学生以学科知识点相互联系为基础,对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寻找与学科知识相适应的知识交叉点,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最终达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目的。

如教师在教学《生命的思考》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依据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感受生命、活出精彩生命这几个小节内容为基础,从初中生的角度去认识生活的意义与需要为着手点,扩大课程的教学范围,并给学生以有效的、有目标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命价值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并进一步活出生命的精彩。因此,教师在实施这类议题内容教学时,可以按照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将学生引入主题,展现其核心主体地位,并提高其对主题活动的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对道德和法治学科的兴趣,进而体现出基于思政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价值[3]

综上所述,基于思政一体化的议题式教学的开展实施促进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改革与创新,可以帮助学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加深对该学科内容的了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地将议题式教学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去,从而将议题式教学效率得到最优化发展,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琬舒.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一体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

[2]王少虹.思政一体化背景下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J].教书育人,2023(08):78-80.

[3]刘俐,王立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三维探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01):12-16+42.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初高中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双向衔接的策略研究》(批准号:2021/01/024/01)研究文章。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