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和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与法治更注重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制订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1引入现代技术,强化多感官刺激
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载体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技术,可实现教材与网络教学素材的深入整合,更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容量,也带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使其有更多的学习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网络教育素材对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良好道德的培育、社会性发展的促进、高尚人格的陶冶等功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生命”主题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来之不易”“爱护身体”等部分的知识,使其懂得感恩父母,并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等特点,合理引入《鹭世界》的影视资源,是一部真实记录苍鹭生活与生存的电影资源,也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声自然电影。苍鹭生活在充满艰难与凶险的三门峡湿地,自出生后就面临着喜鹊偷食或将卵弄到崖下等危险,虽然常常身处险境,但仍用力地活着。播放影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喜鹊的举动”“苍鹭父母如何抚育小宝宝”等问题,利用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坚毅,点明本节教学内容的主题,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共鸣,契合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的理解肤浅、对生命承载家人爱和期待的认识浅显等年龄特点,更利于调动学生与道德主题相关的道德情感,激发其学习新课内容的积极性。教师需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素材的应用素养,提高应用的时效性,切实激发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准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筛选网络教育素材,尽快达到趣味化教学的目的。
2优化问题教学,激活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新课改以及“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围绕教材知识,确保问题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渐进性,使问题能够创造悬念,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当前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道德认识和理性思维。例如,教师在教授“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时,该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制订课堂规则的意义,并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意识到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先通过几个有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课堂上有什么现象让你觉得不舒服?”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积极回答:“自习课上总有学生低声说话,影响他人的学习”等。为了应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回答:“制订相应的班规,禁止大家在自习课上小声说话。”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比如课堂秩序维持好的原因是什么、班规有哪些作用。将案例与问题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在道德规范中健康成长。
3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
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时,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实况进行充分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学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情境教学旨在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理解。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对学生的品质以及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生活是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形式的基础,为情境教学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更多素材。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情境教学时,不仅要将本节课所述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还需要对实际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并把这些生活素材有效地用于情境的构建中。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许多场景,生活化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接触到的场景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内涵,培养自身优秀品质。例如,在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环境污染情况,探究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对环境质量进行考察。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就会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且会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使自身的品质和素养得以发展。
4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观念”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构建基本法治观念,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任务。如果说理论知识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那么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论知识的补充和佐证。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深化学生对法治观念的认知,发散学生的法治思维。学生的实践活动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比如,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展开,要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感悟。以《国家机构有哪些》为例,其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知,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国家机构框架,还能区分国家各类机关及其职能。通过教学,教师既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又能增强学生当家作主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作业,请学生设计为期一周的“国家机构在我身边”活动,用课余时间探访区域内的国家机构,对国家机关产生明确的概念,要求学生在汇报记录中,以思维导图、视频、照片等形式记录实践探究过程。活动结束后,还要求学生撰写200字左右的感悟报告并附上阶段性学习成果,递交给老师。
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业和能力水平,也能评估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小测验、作业、讨论、评比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注重发掘学生的优点和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群体的参与,建立家校合作的桥梁,使教育环节对学生的价值影响更加深远和持久。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表现,如问答、表演、小组讨论等,同时可以从言行举止、语言表达等方面考量学生的表现,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传达对道德行为的重视和肯定。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通过分析评估结果,及时作出调整和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编排,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更能促使学生保持专注力,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而深刻体会本学科的价值意义。趣味化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实际合理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学到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知识技能,促使其学科核心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彭蕾.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3):260-261.
[2]王玉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视域下家国情怀的培养[J].教育观察,2020(4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