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词汇积累和整理”作为一种基本类型的学习任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语言的重视,对语言的应用,对语言的积累,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教学内容以读写为主,积累梳理为辅,中华文化认同为主线,层次分明。它的实现主要与其它任务群相结合,具体分为三种实现方式:小学习任务、中学习任务和大学习任务。
关键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课程价值,课程内容,实施策略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意义
1. 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对于2011年版《义教》,2022年版《义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独立设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列为主要内容,并对各内容的载体形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样的需求,使语文学科的“文化育人”功能更加突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认识到语言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后,语言对文化建构的影响越来越大。
2. 凸显语言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地位
在“课程目标”一节中,《新课标》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概念。在这些素质中,语言应用是语文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则是其它专业所应重视的素质。从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看,语言使用是其它三大要素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体悟,思维、审美和文化要么会腾空蹈虚、落入空谈,要么会剑走偏锋、离题万里。
3. 发扬我国语文教育注重积累和梳理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重视语言学习是一项传统的教学经验。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许多优秀的英语老师也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证实了语言的积累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比如,于永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提出了“重积累”“五重”的教学思想,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义教课程标准》中,“积累”一词共出现52次,是《语文》新课标中的“语文积累与整理”。
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要求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认为,课程内容包括三类,即对象性内容、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从这一分类视角审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则不难发现,本任务群的对象性内容就是之前我们强调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过程性内容则是“积累”与“梳理”,其中积累又包括认识、书写、认读、记录、诵读、交流等,梳理则包括整理、分类、分析、策划、展示等;结果性内容则是前两种内容“叠加”之后形成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意与态度、正确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等。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内容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积累和整理”教学任务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四个学段中,关于识字与写作的内容,2022年版义教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结合,从生活经验和生活范围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小学语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可以独立地识字与写字,并且可以对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
2.在诵读和运用中落实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
第一是诵读。“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悟”,是几千年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时期,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第二是运用。“学以致用”不仅是语言教学的目标,更是语言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2001年版和2011年版义教课标都明确提出,要“尽量将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用在习作中。”《义教课程标准》不仅在“目标”章节中延续了此项内容,还在“学习品质”章节中引入了此项内容。“积累”可以解决“无米可煮”的问题,而“运用”可以解决“米怎么变得好吃”的问题。
3.在积累和梳理中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中华文化
由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因此,《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整理》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自然而然地把“继承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则要求学生通过感受汉字的构成特征,初步理顺音形义的关系;藉由分类、整理与交流,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想内涵。
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实施策略
1. 小型学习任务的特点与实施案例
小型学习任务具有任务简单、耗时较短的特征,通常用于单篇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可称为“环节式学习任务”。以下是两个例子。一是斯霞,她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她在课堂上用“腐蚀”这个词教给了学生。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斯老师把一只生蛋,一根骨头放进了一碗醋里。第二天,把蛋和骨头拿出来,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他们的硬度和硬度,同学们惊奇的发现,他们竟然都是软的。斯老师接着说:这是“腐蚀”,如果每个人的牙齿都不能刷洗,就像是放在乙酸里的鸡蛋和骨头,会被软化,被破坏,那是很疼的。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展示和触觉上的感受,让同学们对“腐蚀”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 中型学习任务的特点与实施案例
与小型的学习任务相比,中型的学习任务更加复杂,所需的时间也更长。通常情况下,中型的学习任务被用在一个整体的单元教学中,并且需要一个或几个课时来完成,所以也可以被称为“课时式的学习任务”。比如,来自北京一六一中学的张悦,就以《成语:古代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自然关系》为教学内容,以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和有关历史和传说作品为基础,设计了《成语的起源-历史和传说作品中的成语研究》。要求学生在课后的历史文学选篇的基础上,完成扩展阅读,并对历史文学中的成语进行补充和积累。利用学习资料,从故事,人物,来源,解释,用典等角度,对习语的典故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史传文献习语大全》。
3. 大型学习任务的特点与实施案例
例如,杭州钱塘新区观澜中学的盛煜晖老师以学生身边的“西湖对联”为切入点,设计了“探寻西湖对联”的语文项目化学习任务。通过“西湖对联之我荐(游西湖、找对联)”“西湖对联之我赏(知对联、赏对联、写对联)”“西湖对联之我评(评点探究成果,出版《中学生西湖对联读本》)”三个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西湖对联这一语言现象,实地探访、搜集资料、交流分享,用文字、图画、照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语文学习成果,感悟西湖深厚的人文底蕴。这种大型学习任务虽然组织起来耗时较多、难度较大,但是对于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国民.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内容与实施[J]. 语文建设,2012(6).
[2]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纪念典藏版)[M].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