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摘要: 本文从分析鲁迅创作小说的社会背景开始,第一部分总论小说中看客形象的主要特征,表明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动机与意图;第二部分分析不同看客的置放方式,把“看客”形象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进行分类,同时将主要人物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次要人物则从看客之中的“围观现象”和赋予具体名字的看客角色入手;第三部分,对“看客”进行本身性质的分析,笔者认为“看客”形象同时具有群体性和个体性。最后以此反映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即从“看客”形象之中吸取教训,找寻希望之火。
关键词: 鲁迅 看客形象 围观 小说研究 现实生活
引言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角色,“看客”这一身份在鲁迅的小说之中有着深刻寓意。“看客”这一说法在鲁迅《呐喊》自序中明确提出,其中写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在笔者看来,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底层、深植与封建思想之中,他们呆板愚昧,没有“个体”的思想意识。显然,鲁迅把“改变他们的精神”作为当时时代变革的“第一要著”,借助“看客”的形象,将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一腔愤怒,对改变思想的极大诉求,以暗讽或哀叹的笔调进行赤裸裸的表达。
同时,鲁迅本人实际上也在小说撰写过程稿中存在身份的转变,有由内而外的、从呐喊者走向看客的自我式剖析,映射了当时鲁迅在求志不得、无力挽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中苦苦追求出路的心路历程。
一、对于“看客”形象的分析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形象众多,层次繁杂,并且往往以群落的形式显现,是国民众生相的缩影。鲁迅对这些看客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入木三分,仅从外貌描写中就可窥见愚弱的国民性:奴才相的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老头;帮凶走狗样貌的,满身横肉的康大叔和贪财的红眼睛阿义。鲁迅小说通过看客形象对国民群体进行揭示和批判,站在社会的高度,着眼于生活中的各色人,并窥见其相通的病态,当然,鲁迅并没有停留在浅层的对人物外貌的勾勒及其行为揭露上,而是从深层的、人的内在灵魂的角度来描绘、挖掘病态的社会根源。
二、不同看客形象的置放方式
《祝福》中的第一人称“我”这一角色是鲁迅笔下“看客”中作为主要人物呈现的,《祝福》 中的“我”是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鲁迅对这个人物形象是持谴责和批判态度的。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我”是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的见证人,“我”与“祥林嫂”是两个独立的世界。在小说的结尾,祥林嫂走向死亡,“我”的主观世界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参悟、关照完成了一次认知和体验。作品中的“我”对祥林嫂命运的思考,其实反映了作者对深受神权、族权和夫权多重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的思考。赋予名字的人物也存在着“看客”角色,例如《明天》中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看客和单四嫂子其实都是不幸的人,但是他们对单四嫂子相当冷漠,几乎没有感情上的任何触动,完全忽略单四嫂子的痛苦,因而也就完全没有精神上的关照和劝慰,下葬完毕,吃罢饭,他们又回到家去过他们的生活去了;更有甚者,还有蓝皮阿五之流竟然乘人之危,在单四嫂子最艰难时候借帮忙之名来趁机轻薄。这正是鲁迅对国民性认识的深刻之处,当时中国的民众是相当愚昧、麻木、可怜又可恨的。
三、对“看客”本身性质的分析
(1)群体性
看客在鲁迅笔下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拥有同一种共性。这种共性来源于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政治腐朽,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伟大任务;广大的民众迟钝、麻木、冷漠。鲁迅用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笔触,揭露了病态社会中国人的劣根性,众多看客形象其实也是一幅国民众生相。
在他看来,这些看客无不对现实麻木,对落后的现状隔岸观火,对别人的苦难反复玩味欣赏。之所以叫做“看客”,实际上就是看戏之人。在“看客”身上,体现的是人性毁灭的悲哀,小说以群众作为描写中心,但他描写的群众不是某个人物,而是一群人;作者关注的不是他们的命运,而是他们的言行所体现的社会精神状态。
(2)个体性
在鲁迅小说之中有着诸多看客,他们在不同的故事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作为衬托和充实故事发展的同时,也有着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各具形态的他们构成了“看客”众生相,使得鲁迅的“看客体系”愈发充实而具有特色。“看客”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故他们在具有广泛共性的同时各具不同。这其中有在《阿Q正传》和《示众》之中观将死之人的看客;也有在《狂人日记》中观苟活之人的看客。所以他笔下的看客群体不仅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概括性,而且使作者的批判更具广泛性和深刻性。
结语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可以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找出当今时代的弊端,找到现代社会的病态,那个时候的“看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而我们现在能够深刻体会到“看客”这一形象,无可置疑是一个民族国家小小的进步,但这样小小的进步是无数革命先辈和文化先驱踩着时代的独木桥摸索来的,是踩着无数牺牲者的脊背走过的。现当今,我们能从“看客”之中学到的,也就是发掘现实生活中的黑暗现象,探索其隐藏的本质,迈出像鲁迅先生一样去“做”的那一步,大胆唾弃迂腐和落后,为发扬真善美而发声。
虽然鲁迅先生已经逝去,但是他遗留的精神和文化宝藏永垂不朽。“希望是在于将来的!”既然鲁迅把“毁灭铁屋子的希望”寄托给未来,如今的我们也需要保持“韧性战斗”的精神,“执着于地上,执着于现实”,不要忘记先驱者的鲜血,不要忘记回望历史保持沉重,从“看客”形象之中吸取教训,找寻新时代的希望之火。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付纯渊、邹志远.麻木的表象 冷漠的内心——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彭雪.鲁迅小说和围观现象研究.2017
[4]王媛.从鲁迅小说到今天生活中的“看客现象”.科教导刊.2015 年 4 月(上)
[5]谢彤.以史为鉴 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现代交际.2020年10期
作者简介:王艺霖(2001.1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