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意义研究
——以荣昌夏布为例
摘要: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在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将协同治理理念运用于“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现实可行性。本文以荣昌夏布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二者之间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协同
引言
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另一方面,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又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兴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一、非遗荣昌夏布发展概况
夏布是重庆市荣昌区的汉族传统纺织品,是天然苎麻纤维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因其散湿快,很适合用于制作夏季衣物,故被称为“夏布”。荣昌夏布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价值,承袭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堪称中国传统纺织品的活化石。目前荣昌区有获命名的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9名,企业20余家。
总体而言,夏布具有良好的保护与发展基础,但在夏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前仍然存在发展瓶颈。首先,夏布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虽有千年历史、底蕴深厚,但对夏布的运用面较窄,其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夏布生产目前仍多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因而在传承过程中,还存在技艺要求高、学徒周期长、劳动力需求量大、传承人稀缺等问题;除此,夏布行业还存在工人福利待遇较低的问题,大量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夏布行业,行业内手工艺人老龄化现象突出,以致传承缺乏继承人,夏布的生产性保护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最后,夏布作为荣昌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前景良好,同时其原材料苎麻拥有高度的高度根植与乡村发展空间,具有高度的发展价值与乡土属性,夏布助力荣昌乡村振兴具有高度可行性。
二、夏布在荣昌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一)夏布带来的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几年来,荣昌织造技艺非遗自身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被激活唤醒,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市场需求。为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就需将商品化和海外推广作为促进无形文化保护和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举措,就需要不同产业介入。从夏布织造、编织、加工到成品展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全员参与,形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产业关联,呈现出“需求—产业”的正向链式反应,彰显非遗元素与夏布产业兴旺的交织,体现手工类非遗介入乡村振兴的重要现实意义。
荣昌大建社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生产加工的核心基地。大建客家人正用心传承夏布文化,创新夏布产业。大建社区投入资金、流转土地,建设了苎麻基地、夏布展览艺术馆;购买夏布织布机,招纳夏布编织能手;创办客家夏布工艺展览,举办夏布编织体验活动等,对外宣传客家移民文化、推广传统编织技艺,并以此为依托开发乡村旅游,实现非遗夏布产品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二)夏布引领的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大建社区是重庆市移民文化最为突出的集聚地和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占辖区总人口80%以上。源于客家人独特工艺产品的夏布,不仅是大建社区客家人谋生的物品、世代相传的工艺,更凝聚了客家人温良恭俭、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有业可兴,如火如荼的夏布生产,让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大建传承延续。
为进一步让客家文化凝聚向心力,夏布生产地大建社区深入挖掘客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设置夏布文化展板、参观荣昌夏布小镇等,营造了浓厚的夏布文化氛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有了对当地客家文化的认同,夏布生产地大建社区也就拥有了团结之根、和睦之魂。
(三)夏布带来的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是最大民生目标。“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这四个词在古代被用来赞美夏布这一精美的手工制品,如今,其再次成为人们品味生活、馈赠好友的佳品。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荣昌非遗夏布织造技艺非遗在满足非本土人群对 “地方性”和“真实性”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特别是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使得极具开发价值的夏布织造技艺能够实现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而有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手工艺类夏布织造的“地方性”特征吸引外地人群前来旅游、参观,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带来旅游类经济收入;手工艺类夏布织造的“真实性”特征吸引外地人群对其了解、体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带来文化类经济收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借助夏布织造技艺的非遗元素,可促使物质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实现农村人群的收入增加,实现非遗元素与生活富裕的展拓。
参考文献:
[1]姬玉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南京大学,2017.
[2]史小建.非物质文化溃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江西农业,2017(5):116-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N].农民日报,2021-04-30(2).
[4]宋俊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4.
[5]黄永林.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J].文化遗产,201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