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任志谋
  
科创媒体号
2024年10期
定边县白泥井镇海子梁小学 718699

摘要: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正在不断推进,推进文化强国,就需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就要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融合,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课堂融合的节点,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地培养和教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策略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沃土,每一名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均有义务、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并在传承过程中形成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特点的课程,该课程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以及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使学科教学形成了更加稳固的文化根基,也以时代精神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一举两得。

一、深挖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吸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均有文化的影子,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知识点搬入课堂,学生难以联系实际,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教师根据地域特点进行深挖,寻找本地特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课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认同感,并且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发现并接触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同一个地域的学生往往对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较为相似的经历,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摸清本土文化根基,依托地域乡情,将本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并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结合。举个例子,对陕西地区的学生来说,北京的故宫、苏州的园林大多只有抽象的概念,尚未有机会亲身经历,但陕西作为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省,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秦兵马俑、十三朝古都均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有着璀璨而珍贵的民俗传统,包含了饮食、音乐、美术、礼仪等,因此当地的教师要以陕西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主动发现、感受并探寻深藏在日常点滴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课堂切入点,备课时预先准备好当地重要节日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想到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回忆与家人一同过春节、闹元宵的回忆,如窗花是张贴在玻璃上的一种剪纸艺术,在甘肃张掖地区,剪纸是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手工,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讲述当地剪纸艺术的发展史,展现张掖地区剪纸传承人的主要代表作品,利用资源优势,让学生亲身接触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以增强文化审美与文化自信,让学生明白传承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二、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首先,研读《标准》,转变观念。良好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领会《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还要积极实践,大胆创新,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为此,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积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要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提高教学能力,激发课堂活力。为此,学校要积极搭建集体备课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加强经验互鉴,开展合作教学,深化合作研究,促进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要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可以利用腾讯课堂、钉钉、微信公众号等建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库,搜集道德与法治精品课程、红色教育素材等,共享教学资源,这样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使教师的交流更方便、快捷、有效。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深入研究教材,实现以研促教的目的;要坚持听课、评课互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施任务驱动,探讨传统文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所以能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科学制定出课堂任务,而后让学生根据任务来进行相应的探讨,在此期间就可以推动学生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应该关注到学生的体验感,知识的理解并非能够利用单一刻板的方式来实现,而是强调通过活跃、新颖的形式来促进学生进行感受和理解,所以教师在制定“任务驱动”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先明确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是否有着一定的探讨和判断水平,而后再去制定出适宜学生的课堂任务,能够将责任意识等结合至任务的布置中,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就能够加深对这部分传统文化的掌握和认知。

四、讲好故事,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选择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具有一定教育性的故事,着重讲解其中反映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以及与现代生活相通之处,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教学中,教师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先贤、志士仁人的“爱家”“家庭团结”故事,找准与教学内容的结合面,紧扣教学主题,以动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学生学会爱家人。在“家人的爱藏在哪里”部分讲述“孟母三迁”故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并寻找生活中父母的爱,以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发现与理解家庭中存在的爱。在“相亲相爱一家人”部分讲述“三田分荆”故事,让学生感受“家和万事兴”是放在任何时期、任何人身上皆准的伟大智慧,理解一家人为什么要相亲相爱。在“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部分讲述“包拯辞掉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东汉黄香寒冷冬夜用身体为多病父亲暖热被窝”的故事,使学生直观感受爱家人的具体表现。以上故事虽然与现代生活相隔时间久远,但有着具体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主题思想,方便学生代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将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时,要挖掘其中的深刻道理,使学生接受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的熏陶,避免停留在简单讲故事层面。因此,在完成学习之后,教师要以儒家的“家庭伦理”相关观念,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家庭生活观,为学生正确地向家人表达爱提供方向。

结语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中,可以全面地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利用好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据对小学生的立德树人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进行有效培养。

简介:任志谋,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718699),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参考文献

[1]程伟.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2):12-18.

[2]胡超,勾小玉.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程融合的意义与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4):71-7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