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优化研究综述
一、摘要: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阶段性实现,而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炼和课程目标的设定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然而,我国很多一线高中政治老师,对核心素养不够了解,对教学目标设计不够重视,尤其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不够,从而导致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出现教学不明确、教学目标集中性不强、教学目标冗杂以及教学目标的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众多学者已经对如何构建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匹配的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 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钟启泉,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在其撰写的文章《素养观的演进与意义的创造——日本桑原隆教授访谈》中,对“素养”这一概念以及素养观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明确表示:“真正的素养是其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这一词汇最初是由经合组织提出的“key competencies”,在我国这种表述常被翻译为“关键素养”或“关键能力”。尽管如此,裴新宁在2013年的《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确定》中选择将这个词语译为“核心素养”,从此这一词逐渐为广泛的研究者们所熟知。
在我国,台湾的学者蔡清田早在很久之前就提出了“三面九项说”,他坚信核心素养的真正含义是培育一个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中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强调,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人应被视为工作的中心任务。除了上述内容,林崇德教授还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他持有这样的观点:“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逐步培育出的,能够满足其一生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在余文森博士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他对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同时也提出了六种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在2017年,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被明确标记为高中思政课的四个主要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思想政治领域核心素养的正式亮相,并从那时开始,教育界对于此学科核心素质的探讨和研究变得越发热烈。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上,李燕提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三大策略:讲究引领策略、生活化教学策略和立足于时代策略。程波从议题式学习的角度思考,提出了三种核心策略,以培育学生在思政学中的主要能力。这三种策略分别在数量上,强调了需要精选议题,以确保议题有明确的导向;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所选主题应该穿插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研究手段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挖掘不同主题之间的区别。
2.教学目标设计研究现状
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公布前,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充分挖掘和运用教学目标的引导功能,同时也探讨了如何确立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比如说,王延玲和吕宪军将加涅的学习成效分类观念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方法进行了结合。研究者们详细讨论了如何设计教学目标的策略与方法,这些策略涉及到明确各个教学目的、展现教学目标的品质与实践以及表述教学目标三大部分,并指出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在2017年版新课标发布之后,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李寒梅教授针对“哲学与文化”这个专题模块,深入分析了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遇到的多方面疑惑以及实际操作中的难题,为教学目标的搭建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对于教学目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与策略研究方面。陈美兰教授倡导了“将目标素养化设计理念与价值相结合”、“精选教学目标素养化的设计元素”以及“合理地构建素养化设计的目标机制。”针对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优化策略。胡田庚教授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从其确立、分类和描述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刘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规划过程中,提供了一套战略性建议:在目标制定的初始阶段,务必确定主要参与者;在详细描述其内容期间,需确保内容既遵循规定又清晰无误;在设计学生目标时,确保充分考虑他们真实的成长需求。
(二)国外研究现状
1.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针对核心能力的研究工作逐步增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篇题为《教育:财富深处》的调查报告,报告中着重指出21世纪公民应当具备的四项关键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为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2000年,欧盟公布了一份名为“‘新基本能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终身学习应涵盖IT、外语、技术文化、创业精神以及社会互动这五大基础技能。”在2002年,首次对这五大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分析,并给出了关于八大核心素养的教育建议。2003年,英国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实现潜能》对高中学生的主要技能进行了细致的六大领域的梳理,包括“有效沟通技巧、数字化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他人的协作精神、增强独立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以及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2.教学目标设计研究现状
国外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56年的时候,布鲁姆就已经发布了一本名为《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育心理学相关著作。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目标分类法,这让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更明确地描述与各个教学目标相匹配的学生行为。加涅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成果分类方式,他将学习成果细分为: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和态度,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在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深入探讨后,豪恩斯坦提出了一套创新的情感目标分类方法,在帮助我国在“三维目标”框架内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目标提供了宝贵的方向指引。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上述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都是在上世纪的外国开始的。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而美国、欧盟、英国等国的相关研究理论为我国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经验,我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当前,教育科学领域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核心素质的培养途径上,这些研究成果为高中思政课程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我们也观察到了一点,在教育领域,研究者们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部分以及教学方法,如他们在高中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议题式教学上做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但把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整合在一起的研究则相对较为稀少。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思政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对教学目标设计相关文献的整理,我们观察到教育目标设计的研究最早在美国发源,并在之后得到许多国家的深入探讨。但无论在哪个时期或地点,教育设计的探索总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保持紧密的联系。在教育目标设计的研究范畴内,全球学术界能够采用多角度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式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方法被认为是主导的研究方法。尽管如此,国外在围绕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在核心素养这一大背景之下,这成为了一个待解决的紧迫问题。而且,对于我国来说,教育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策略方面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新课程标准发布的时间相对较短且理论较新,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如何将核心素养整合到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上,尚未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然而,大量的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三维目标”理念,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或者是将核心素养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没有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差异,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化教学目标设计过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实施。总的来说,一些一线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素养化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这对于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优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素养观的演进与意义的创造——日本桑原隆教授访谈》,《全球教育展望》2005 年第3 期。
[2]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5-7
[3]林崇德主编.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4]李燕:《关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育论坛》2021 年第 2 期。
[5]程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中学政史地》2020 年第 12 期。
[6]王延玲,吕宪军:《论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4 年第1 期。
[7]陈美兰.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4).
[8]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4-49 页。
[9]刘庆:《如何设计高中思想政治“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研究》2016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