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四重创新路径”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研究

韩博
  
科创媒体号
2024年32期
沈阳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阳 110136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四重创新路径”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效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思政课的现状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以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为路径,推动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传播与实践。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生;思政课;创新路径;生态教育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研究生思政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亟需创新,以增强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本文旨在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意识的新时代人才,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丰富,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全面性等多个方面。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逐渐从单纯的环境保护转向更为综合的发展观,强调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性和生命的整体性。这一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框架。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倡导可持续发展,提倡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以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三,明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研究生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挑战

2.1 当前思政课的基本状况

目前,研究生思政课程的基本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进展。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许多高校开始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课程内容逐渐丰富,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一些高校尝试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遍存在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尤其是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参与度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与生态文明的脱节是当前思政课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研究生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许多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上,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前瞻性讨论较少。这种内容的局限性,不仅削弱了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也影响了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也是影响思政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较少,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程中应用较少,导致课程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不足。这种局限性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不够深入,难以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认同和情感共鸣。

最后,学生的参与度不足是研究生思政课程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研究生在面对思政课程时往往表现出消极态度,认为这类课程与自身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进而导致课堂学习的动力不足。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反映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生参与思政课程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真实的实践体验。这种参与度的低下,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现实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制约了他们在思政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三、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的必要性

3.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教育系统必须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学生们将面临更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具备生态文明意识不仅是他们的责任,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3.2 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

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方向。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其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态保护行动、社区服务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以此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生态文明的实际意义,还能在参与中锻炼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都是极为重要的。

3.3 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生通过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能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中,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例如,在科技、工程、管理等各个领域,研究生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思想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框架,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时,考虑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平衡。

四、“四重创新路径”的具体实施

4.1 内容创新

融入生态文明相关案例是内容创新的重要体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还能看到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与挑战。例如,引入国内外在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思政课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更新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是确保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必要措施。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课程内容需进行适度调整,以涵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新兴主题。教材应加入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的内容,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同时,课程体系也应更加灵活,鼓励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2 方法创新

在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中,方法创新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的关键环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互动式、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传统讲授的模式,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课堂上则通过讨论和互动深化理解。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互动式与探究式学习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践,鼓励他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在探讨生态文明时,学生可以通过调研当地的环保项目,探究其成效与不足,从而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3 机制创新

在研究生思政课的实施过程中,机制创新是推动课程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和加强跨学科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研究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程的核心理念。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际工作的同时,体会到社会责任、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还能让他们在真实的职场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其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其次,加强跨学科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研究生思政课可以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进行交叉融合,设计综合性课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四重创新路径”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程,强调了生态文明教育在当前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内容、方法和机制的创新,旨在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与学生的参与度,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生态意识。研究表明,结合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许玲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J].北京青年研究,2024,33(05):38-42.

[2]赵方.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J].中华环境,2024,(08):50-52.

[3]赵蓓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向度[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3):1-6.

作者简介

韩博,男,1986年,蒙古,博士,副教授。

2024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LNYJG20243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