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学科融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

张路
  
科创媒体号
2024年35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第二实验小学 010030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在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仍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本文从跨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势,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方向。义务教育阶段是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理应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势

(一)价值引领的优势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1]。以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中,“我们班四岁了”“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等内容,引导学生增强集体意识;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等,教育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这些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契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体认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学科融通的优势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易于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通。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涉及信息技术、传媒等学科知识;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融合了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元素。学科融通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三)情感熏陶的优势

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比如,第一单元“我们班他们班”中,讲述了本班同学帮助另一个班级的感人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素材,通过讲述、表演等方式,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全面

目前,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还不够全面系统。一些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容较为欠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不够,难以全面反映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同时,教材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等重大主题的论述还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认识不够清晰,民族认同的基础不够牢固。

(二)教学方法趋于单一陈旧

在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仍以灌输式、说教式教学为主,学生参与感不强。尤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一些教师照本宣科,缺乏生动的案例和活动设计,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2]。同时,跨学科融合不够,对其他学科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立体的认识。

(三)课程评价有待完善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偏重结果性评价,对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养成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不够。一些学校仍以期末测试成绩论英雄,忽视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与进步。这种片面的评价导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养成方面取得的进展和不足。

三、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综合设计

教材内容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反映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比如,在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的同时,要突出介绍我国的多民族特点和民族团结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程的介绍。比如,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要重视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比如,在学习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时,可以融入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认识生物多样性、地理差异的同时,感悟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树立爱护环境、共建家园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要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要重视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气质。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情境,组织学生订立“家规”,在制定规则、相互协商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56个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二是要重视活动体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第二单元“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社区,采访不同民族的社区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在与不同民族群众的交流互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进对各民族人民的了解和认同。

(三)完善评价机制,突出过程管理

科学的评价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从认知、情感、行为等维度,设计可操作、易考查的评价指标,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丰富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重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相互欣赏,在评价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小小民族团结宣传员”,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宣讲自己的学习感悟,相互评议、共同提高。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发现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比如,对于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并在全班推广他们的事迹,激励更多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科学评价,调动学生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教育实效。

结语: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小学德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积极发挥育人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韦春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促进民族团结”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4(18):122-124.

[2]王娜,孙钰.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新教师,2024(1):53-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