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校地联动的地方高校“五位一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
摘要: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本地留不住”和“学生就业难”的相对困境。校地联动一体化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贯穿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训练、卓越人才和就业服务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校地联动 就业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路径,①科学地澄明了科技、人才和创新的内在联系,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按照这一理论,为地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提出了毕业生在本地发展的就业课题。但在当前地方高校,出现了“本地留不住”和“学生就业难”的相对困境。面对这一问题,湖南城市学院和所在益阳市互联互通,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训练、卓越人才和就业服务入手,构建“五位一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本地就业,为电容器、黑茶等益阳市核心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本文尝试总结湖南城市学院的经验做法,为推动地方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一孔之见。
1.专业建设服务地方战略
一是专业规划对接地方战略。高校引导毕业生本地就业,首先要培养地方所需的专业人才。如果不是地方所需,毕业生在本地求职过程中,将很难找到足够的合适岗位。湖南城市学院紧密对接地方发展战略,制定了“立足益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分类发展”的学科专业规划:深耕城建行业特色,做优城市建设类学科专业群;依托湖南省工程机械及益阳市机械电子产业优势,做强信息制造类学科专业群;服务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做新管理服务类学科专业群;支持益阳乃至湖南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培养,做实师范教育类学科专业群。学校专业建设和地方发展战略同步后,地方高校本地就业的局面也随之改观。一方面,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毕业生本地对口就业和事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新鲜血液的融入,为地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能。二是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在整体规划之下,具体专业设置需要围绕地方产业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湖南城市学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湖南“4×4”产业体系和益阳“一极一谷一都”战略产业布局,从整体上强化了工科专业;服务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强化信息制造产业,增设了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专业。紧密契合地方产业的专业设置,为毕业生本地就业和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人才培养对接地方需求
一是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和科技协调发展,关键在人才培养质量,即人才是否好“用”,落脚点在应用能力上。湖南城市学院立足本地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具有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了“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二是强调综合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不仅表现在较强的应用能力上,而且还体现在具有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上。湖南城市学院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分类明确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学分和学时等刚性要求。在充沛的德育和饱满的智育之外,灵活立体的“普修+选项+晨跑”体育模式,练就学生强健的体魄;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美育教学,陶冶学生积极的审美旨趣;公益劳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三是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最难也是最有效的路径。湖南城市学院根据学生兴趣特点,扩大学生专业选读自主权,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需求。每个专业不仅开齐开足专业选修课、发展能力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而且分系设置教师工作室,指导学生自由发展。突出的应用能力,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充分的个性发展,让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在社会上广受好评,学校也赢得了“城建人才摇篮”的美誉。
3.实践训练真做地方真题
一是实践教学立足本地。用人单位考核员工,不仅看员工的综合素质,更要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湖南城市学院实施分类实践教学改革,明确了立足本地和行业的基本要求。该校城市建设类专业群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要求,优化实习实训教学;信息制造类专业群,按新工科建设要求,增设实习实训课程,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服务类专业群立足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对接特色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与城市发展要求,构建实习实训新模块;师范教育类专业群面向区域基础教育,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开设地域特色明晰的实习实训课程。经过长期坚持,实践教学成效显著。如该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全市危房排查,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房屋质量安全隐患,深受相关部门好评;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连续五年把课堂搬进茶园;音乐与舞蹈学院通过数字化手段及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艺术实践、创作和表演等活动,获批湖南省教育数字化优秀典型应用场景。二是毕业训练真题真做。毕业综合训练是集中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综合训练要求“一人一题”“真题真做”。理工科学生的选题以设计型为主,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企业生产实践、工程实践提供选题;文科学生的选题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注重社会调查。毕业综合训练采取“毕业综合训练实践平台”专业网络系统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为保证“真题真做”的完成质量,该校一方面开展了“百名博士进企业”专项活动,增强教师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引进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企业导师,传授生产一线心得。该校举办的湖南省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省内相关高校参与,广受好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优秀毕业设计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反响较好。实践教学立足本地和毕业训练真题真做,有效提升了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在当地和行业的认可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4.卓越人才定向地方培养
一是订单定向培养。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具有独特能力或素养的批量人才紧缺状况。这种人才需求直接关系到地方和行业发展。但相应地,这种人才需要进行专门的“定制”培养。湖南城市学院在常规人才培养外,还积极主动响应地方和行业人才需求,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计划。该校服务工程企业与央企合办“青苗”卓越人才班,参与湖南“楚怡工匠计划”开办大国工匠班,支持益阳基础教育提质开设本科师范班等,为本土以及行业企业定向输送人才。该校与企业共建多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工科实验班、“ACCA”新文科班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二是靶向产业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对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行业实际需求和前沿。湖南城市学院适应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标岗位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设置占比约15%的发展能力课程模块,高度支撑毕业要求达成。三是社会课堂培养。地方高校就业“本地留不住”的重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对当地缺乏认识,本能向往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人才高度集中引发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学生就业难”。基因于此,湖南城市学院积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效,丰富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走进乡镇乡村、走进街道社区,认识真实的地方。在“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湖南城市学院先后组织100余支团队分赴益阳市赫山、安化县等200余个乡镇及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年实践活动覆盖面达20000余人次,多支队伍获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近五年组织开展850余场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服务人次近7万人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近30万小时,多支团队入选团中央各类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该校一大批优秀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改变了就业观念,开始认识到中小城市也大有可为,留在当地发展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5.就业服务校地共享联动
一是就业信息校地实时共享。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的“风向标”。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是地方高校学生就业难和本地留不住的直接原因。实现就业信息在校地之间的高度共享,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前提。湖南城市学院主动融入地方,与益阳市人社部门合作,基本上实现了校地就业服务信息实时共享。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专业等就业信息定期通报给益阳市人社部门。另一方面,益阳市人社部门将最新的招聘信息、行业趋势及政策动态等信息,及时推送给学校,确保毕业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校地双方的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毕业生本地就业进一步扫清了障碍。二是就业服务校地联合开展。就业平台的搭建是连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校地联合搭建就业平台,便于有效整合双方资源,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就业服务。湖南城市学院与益阳市人社部门深度合作,双方不仅联合定期举办大型就业双选会,本土企事业单位专场招聘会,还应需随时开展线上招聘会,为毕业生和本土企事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安全、高效、可靠的优质就业渠道。三是就业指导校地一体联动。就业指导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校地联动开展就业指导,可以引入更多优质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HR等专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行业趋势分析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其政策优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创业扶持等指导服务。通过校地联动的就业指导,不仅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湖南城市学院积极引入地方就业指导资源,深化就业指导,助推学生职业发展。益阳市人社部门进入学校开展SYB创业培训、模拟实训、网络直播、就业指导、职业能力等专项培训。校地专家联合组织开展就业育人教育活动,开展毕业生职业规划大赛、面试求职培训等,一年级举办新生人生成长成才系列讲座,帮助大学生确立学业规划;二年级开展大学生职场模拟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组织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大赛、“校友面对面”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面试心理及职场礼仪等求职择业技巧;四年级开展系统就业指导服务,直接对接企事业单位。此外校地联动建立帮扶台账,关注困难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就业服务校地共享联动的有效开展,为引导学生本地就业、破解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开辟了新局面。湖南城市学院学生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综上所述,基于校地联动的高校“五位一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推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还能有效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可复制推广的价值。
①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王皓(1980.1),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静(1979.3),女,汉族,天津蓟县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校地联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2C0525,项目负责人: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