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岗课赛证训创”融通: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石,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目前,高职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经实践探索,推动“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更是满足复合型商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本研究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群“岗课赛证训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逻辑,并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挖掘产业需求、功能定位、教育理念和发展趋势四个维度,提出了构建商科专业群六位一体融通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商科专业群;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指导下,我们回顾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强调课程设计应紧密贴合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1]在这一理念的深化实践中,我们见证了“岗课赛证”向“岗课赛证训创”六维融通模式的华丽转变,实现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技能大赛、职业证书、专业实训、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以岗定课、以课育人、以赛领课、以证验课、以训固课、以创导课的六链式人才培养新机制。在这一模式下,课程体系成为贯穿“岗、赛、证、训、创”各环节的核心纽带。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商科新质人才,课程体系设计不仅要融入新兴的商业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研学方式、多样化的实践途径、多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推进“岗课赛证训创”融通模式的过程中,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群的建设应当着眼于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确保不同育人要素间的多链衔接、多群互动、多渠相通和多方共举。[2]这样的课程体系将有效促进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卓越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质商科人才,还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商业环境变革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
(一)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任,对于技术革新和产业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构建“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意味着要将工作岗位、技能大赛、职业证书、专业实训和创新创业等关键要素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引导教育主体关注岗位需求、职业技能和行业标准。通过课程体系这一纽带,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连接,进而深化产教融合。[3]以商科专业群为例,围绕数智商科行业的发展,将行业需求与专业知识融入理论课程,将岗位技术融入实践课程,将创业大赛和技能考证融入校园活动,构建“职普融通、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商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解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脱节的问题,实现人岗匹配和产教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商科专业群通过构建这一融通课程体系,实现不同商科人才的交叉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形成新的模式链接和实践范式。这种模式适应了产业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通过多样化的岗位、专业课程、职业大赛、技能验证、专业实训和创新培养,为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赋能,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打造电商科职业教育的新高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职业人才融合培养的现实需求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演变旨在服务于人才培养,其受益者为学生。“岗课赛证训创”六维融通模式反映了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和人才培养的主动适应。商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是有机结合六大核心要素的产物,遵循从岗位到课程、从课程到赛事、从赛事到证书、从证书到实训、从实训到创新的脉络。这种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能够根据商科行业的发展设置相应课程,培养相应人才,满足行业需求。此外,该体系不仅促进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还发挥了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和职业证书的检验功能,通过培养“硬技能”和“软实力”,全面提升商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助力商科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4]
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岗课赛证训创”协同课程体系构建底层逻辑范式
(一)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实现“多链衔接”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我国平台产业生态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呈现出增速稳健、竞争加剧、链条延伸的特点。从线上平台到线下物流,从内容创造到数据分析,平台产业的多域交织与多链发展对商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趋势,商科专业群“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多链衔接。首先,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融合,通过将岗位需求、竞赛标准、证书认证融入课程,全面培养具备数智平台运营、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其次,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入行业真实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最后,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课程体系紧跟平台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的紧密衔接。[5]
(二)以“校企政”为路径,实现“多群互动”
在新质生产力和“双高计划”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群的建设应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与企业、行业、政府共同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围绕数字化平台、智能化物流等新兴业态,培养大数据分析师、无人配送工程师等核心岗位人才。通过模块化课程构建,实现岗位群、专业群、产业群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在岗位群服务层面,通过课程内容、技能大赛、职业证书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专业群服务层面,建立专业联盟,举办竞技大赛,统一认证标准,加强专业群内部合作;在产业群服务层面,与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建研学基地、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联合体和产业学院,推动区域平台产业新发展。[6]
(三)以平台经济岗位群为核心,实现“多渠相通”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群应以平台岗位群为核心,构建“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的合理配置,建立专业群内部的纵向耦合机制;另一方面,与信息技术、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建立横向联动机制,通过跨专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不同专业间的教学合作,确保商科岗位群与其他关联岗位的顺畅沟通。
(四)以新质产业纵深发展为导向,实现“多方共举”
“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新质产业纵深发展为导向,打破校企界限,促进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技能评价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电商产业对人才核心技能的新要求,实现专业内部教育的优化与相关专业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各主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商科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产业融合维度: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契合度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商科专业群“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平台产业的实际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课程设计应紧密跟踪平台产业的动态,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课程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一方面,通过与平台产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实时对接;另一方面,基于新质产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增强商科专业群的行业适应性。此外,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如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步。[6]
(二)功能整合维度:强化六维融合,提高教育精准度
“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课程体系应发挥其综合功能,强化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实训、创新六维融合的教育成效,提高教育的精准度。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双师型”师资和校企合作优势,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每个维度在教学中发挥其独特作用,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以赛促学”策略,将技能竞赛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以证验能”的方式巩固学生的专业水平。[7]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注重六维融合,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知识框架。
(三)教育优化维度: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推动课程标准化
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商科专业群应加强课程体系与教育、职业和产业的衔接,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推动课程标准化。以就业为导向,对标新质生产力,构建课程体系,融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引入平台产业的最新技术和运营策略,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流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8]同时,建立课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反馈、企业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持续提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持续发展维度:注重系统引导,创新拓展课程体系
“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课程体系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从系统引导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拓展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数智技能为核心,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体现跨学科课程内容,打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平台。加强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丰富办学模式,共建平台经济的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推动产业学院共建,拓宽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9]紧贴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新兴平台经济模式,构建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探索课程链改革的新路径。此外,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基于“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高职商科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路径,该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展望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产教融合,紧跟产业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推动课程标准化,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书才,谢存旭,沈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训创” 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55- 58.
[2]李建民,杨金梅.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专业群组群逻辑与建设研究
[J].科学新生活,2024(03):94-95.
[3]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 11.
[4]李建民,杨金梅.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文学天地,2023(4):119-120.
[5]黄芳,姜宇.高职商科专业群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23(4):140- 143.
[6]李建民,杨金梅.数智财经商贸群平台课程育人探索与实践[J].科学新生活,2024(17):09-10.
[7]金雯.产教融合背景下“岗课赛证” 融通育人模式研究——以商科专业群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8):190- 192.
[8]李建民,杨金梅.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导向:高职“新商科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科学新生活,2024(04):98-99.
[9]杨金梅,李建民.高职新商科课堂革命探索与实践[J].科学新生活,2024(17):13-1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 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研究(编号:GZJG2022-822 主持人:李建民)。
作者简介:
1.杨金梅(-1979.03),女,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商科专业群、工商管理;工作单位: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2.李建民(-1977.02),男,四川成都,博士研究生,教授/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商科专业群、工商管理;工作单位:四川文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