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国土空间规划注入新的活力,海量数据资源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本文分析了大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联系,梳理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现状,并从完善时空基础数据、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建立业务协同平台等方面,提出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集成应用,全面赋能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议,以期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空间分析
引言: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离不开海量、精准、动态的基础数据支撑。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2019年11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自然资源核心数据的重要手段,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期和深化期,迫切需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全域覆盖、全要素感知、全周期分析的动态监测体系,更加精准、高效、智能地为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服务。
一、大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的又一信息技术热点,正加速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催生传统产业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海量数据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也为国土空间规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大数据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全面、精准的数据资源。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全面掌握自然资源禀赋、开发利用状况等底数,这需要多源、海量、动态的数据支撑。以往的规划数据来源相对单一,多以传统的人工调查、统计资料为主,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全面性、准确性不高。随着3S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规划数据的内容和维度。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摄影、低空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使得自然资源要素调查从宏观尺度向精细化、对象化方向延伸。利用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移动终端等物联网技术,建立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的实时感知。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积累的空间规划、不动产登记、地质调查等行业数据,与互联网海量的社会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极大拓展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据源。海量、多源、精准的大数据,使得规划人员能够客观真实地了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历史和现状,做出前瞻性、针对性更强的规划。
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在数字化测绘、3S集成等技术的推动下,测绘地理信息在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基础信息获取、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支撑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在空间基础信息获取方面,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大范围、高精度的空间地理信息快速采集成为可能。利用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获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的现状信息,并通过变化检测分析刻画其动态变化过程。低空数字航测可以获取地形地貌、地物地理等大比例尺空间信息,利用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可构建高精细的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国土空间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GIS、GPS、RS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统一时空基准,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海量、精准、动态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三、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集成应用,赋能国土空间规划
(一)完善时空基础数据,夯实规划编制数据底板
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必须以客观准确、现实性强的时空基础数据作支撑。要按照全覆盖、多尺度、多时态的要求,利用天基、空基、地基等现代测绘手段,加快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查清家底、摸清底数,夯实规划编制的“数据根基”。
加强卫星定位和遥感监测。统筹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获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宏观格局信息。提高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分辨率和重访周期,实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重点地类全覆盖、动态化监测。强化卫星导航定位、实时动态定位等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提高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数据分析挖掘,提升规划科学性
数据价值需要通过分析挖掘得以体现。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国土空间数据的分析应用,挖掘蕴藏其中的价值信息,并转化为空间规划决策的“助推剂”,推动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精准化、国土资源配置科学化。
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充分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客观评估不同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度和协调度。运用层次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估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的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影响程度。开展“资源环境红线”划定,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规模边界和强度尺度,提高国土开发的精准性和适宜性。
(三)建立业务协同平台,推进多规合一
当前,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并存、“多头”管理问题仍较为突出,影响了国土空间治理的系统性。要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业务协同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类规划间的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多方协同。
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自然资源“一张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等多源时空大数据,按照统一时空基准、统一地类标准,构建涵盖全要素、全周期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推进平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并行计算和实时共享,实现对海量时空大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加强平台数据服务接口的标准化,方便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业务环节调用共享。
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业务协同平台。推动各部门在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上,实现规划数据的互联共享、业务流程的协同联动。基于三维电子沙盘,将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总体规划同步嵌入,直观展现各类规划的空间关系,及时发现规划冲突问题。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规划指标协调机制,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合理分解、动态调控各类指标,提高规划的协同性。
结语
国土是现代化建设的空间载体,空间规划是国土开发保护的龙头。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事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测绘地理信息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先导性技术,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权威性至关重要。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大数据理念为引领,加速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通过夯实时空大数据基础、强化空间分析与模拟评估、构建业务协同与公共服务平台等系列举措,全面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陈.浅析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2, 45(12):150-151.
[2] 张琳,张萍萍,王传波.浅析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应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3:66-68.
[3] 俞凤玺,刘飞。探究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应用[J]. 2024(12):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