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捕捉、实践、评价、延展”四轨驱动:儿童视角下基于班本课程促进大班幼儿表征的实践研究

戴怡
  
科创媒体号
2024年43期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实验幼儿园

摘要:在儿童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如何有效促进大班幼儿的表征能力,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班本课程作为一种灵活多变、贴近儿童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在儿童视角下,如何通过班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大班幼儿的表征能力,通过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评价学习效果,以及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儿童视角;班本课程;大班幼儿表征;实践研究

一、儿童视角下的班本课程探索

在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的探索不仅仅是对幼儿进行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道德、知识和经验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的生活,不断调整活动内容,使其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紧密相连。班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游戏活动的融入成为一种重要策略,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幼儿在情感、道德、知识、经验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幼儿共同构建课程内容,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如绘画、拼图、讲故事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表达自我,也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

班本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深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观察他们的活动,分析其背后的需求和兴趣。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进而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

二、捕捉:幼儿表征的初步观察

观察是捕捉幼儿表征行为的第一步,教师应以非侵扰的方式,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这些都能为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提供线索。同时,教师也应留意幼儿的语言表达,包括他们如何描述事物、如何与同伴交流,以及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在捕捉到幼儿的表征行为后,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行为的表面描述,更重要的是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探索幼儿的思维过程和情感状态。例如,当幼儿用绘画表达对家庭的爱时,教师应关注画面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色彩,以及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语言和行为,这些都是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关键。

教师在分析幼儿的表征行为时,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差异。每个幼儿的表征方式都是独特的,教师应避免用成人标准去评价幼儿的行为,而是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通过捕捉和分析幼儿的表征行为,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捕捉幼儿的表征行为,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需要具备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表征瞬间,让每个幼儿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支持。

三、实践:班本课程中的表征促进策略

3.1 策略一:情境创设

在班本课程中,情境创设是促进幼儿表征表达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精心设计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为他们的表征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创设一个“小小探险家”的情境,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森林”,用绿色的布料和各种自然物品如树枝、叶子和石头来模拟环境,让幼儿在其中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会用绘画、模型制作或故事讲述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发现和感受,这种情境创设不仅让幼儿在游戏和探索中学习,还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展现创造力的机会。

情境创设还能够帮助幼儿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联系起来,促进其认知发展。比如,在教授“季节变化”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季节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在“春天”的情境中,可以布置一个花园,种植各种花卉和植物,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用绘画记录下花朵的形态和颜色,或者用拼图和模型来表达他们对季节变化的理解。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幼儿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还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加深对季节概念的理解。

情境创设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情感发展。在“小小社区”的情境中,教师可以模拟一个社区环境,设置不同的角色如医生、警察、教师和商店老板,让幼儿扮演这些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幼儿可以学习社会规范,体验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在扮演医生时,幼儿可能会用玩具医疗工具“治疗”病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2 策略二:互动与反馈

在班本课程的实践中,互动与反馈是促进幼儿表征能力提升的又一关键策略。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例如,在故事讲述环节,教师可以先提出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故事里小熊会怎么做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进行回答,然后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如“你的想法真有趣,小熊可能会这样,也可能那样,让我们一起看看故事里是怎么说的吧。”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思考,还能让他们在表达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愿意在其他活动中尝试表征。

反馈在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幼儿理解自己的表现,调整表征方式。当幼儿完成一幅画或一个拼图后,教师应给予具体而积极的反馈,指出幼儿做得好的地方,同时以鼓励的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如“你用的颜色真漂亮,下次可以试试用更多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表情哦。”这样的反馈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方向。

四、评价:幼儿表征能力的评估

评价幼儿表征能力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避免用单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幼儿。每个幼儿的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有的可能更擅长用语言讲述,有的则可能更喜欢用视觉艺术来表达。

评估结果对班本课程的调整至关重要。通过对幼儿表征能力的评估,教师能够了解课程内容是否贴合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何种表征方式对幼儿最为有效。例如,如果评估发现大多数幼儿在故事讲述方面表现出色,但绘画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与绘画相关的活动,如艺术工作坊,来提升幼儿的视觉表达能力。

班本课程的调整应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定期进行调整,以确保课程内容始终与幼儿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此外,教师还应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表征能力发展,通过家校合作,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束语

儿童视角下的班本课程为促进大班幼儿的表征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通过捕捉儿童的兴趣,实践创新的教学策略,科学评价学习成果,以及延展教育的边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表征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育者能够加入这一实践研究的行列,共同探索更多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胡莉莉. 基于儿童视角实施班本化课程的思与行[J]. 山东教育, 2024, (30): 40-41.

[2]李伟丽.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探究[J]. 智力, 2024, (17): 92-95.

[3]孟利霞. 体验式园本课程构建与实践——以儿童经验生长视角下的探究为例[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4, (10): 159-161.

[4]陆红霞. 追寻儿童视角 助推课程生发——以班本课程“园宠大白鹅”为例[J]. 儿童与健康, 2024, (04): 74-7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