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实施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为例

邱燕
  
科创媒体号
2025年1期
潍坊第十中学 264000

一、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指在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评价活动。它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从而落实课程标准。

二、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

整个教学系统在学习目标导引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要素保持高度协调和一致。包含三种含义:一是学与教的一致性,即所学即所教;二是教与评的一致性,即所教即所评;三是评与学的一致性,即所学即所评。

三、如何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是达成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它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方方面面,然而,做好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是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接下来就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说说如何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逆向教学设计”,目标先于评价,评价先于教学;学习目标是前提,评价任务是关键,教学活动是重点。

(一)制定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的特点。

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的特点。学习目标有科学性、课程性、适切性、有限性四个特点。第一,科学性:立足一节课;表述要科学,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第二,课程性:课时目标来源于课程目标,基于课程目标,所以一节课的目标与这门课程的目标是“父子”关系,样子应该“长的像语文课程目标”。第三,适切性:这个目标一定是基于学情和教材分析而来的。第四,有限性:目标设计不求全,有限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力求一课一得。

学习目标要来源于课程理念,学科素养和学科价值的提炼;来自课标的分解,从学段目标,到学期目标,再到单元目标,最后是课时目标;来自对教材的解读,确立核心主题,构建知识网络;学习目标当然更来自于学情分析,做好前测或样本调查。制定一个准确的学习目标需要课标分解技术、学情分析技术和目标叙写技术。

2.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结合学习目标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制定学习目标有三个依据,分解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从课程标准中选取符合本课目标的规定和要求,选择时要精炼、精准,并做好分层分配,比如同样是赏析修辞,三个年级的要求是不同的,那就要分解成不同的要求,分配到不同的年级学段中去。

(2)教材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教材是落实课标的材料,教材分析指的是如何运用教学材料落实课程标准。分析时要写明教材在本册或本单元章节中的位置、地位、需承担的任务;其次要分析教材内容,教材中的哪些内容能达成前面列举的课程标准;最后是重难点及突破措施,利用教材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哪条要求要重点突破,哪条要求突破有困难,采取何种措施。

(3)学情分析:对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班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是什么,这是学习的基础;对照标准,学生未知的是什么,也就是需要学习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增长点;针对学生不会的内容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解决呢,这就是教学策略的突破措施。

(4)叙写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叙写按照“ABCD表述法”,即行为主体指谁来学(常常省略)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行为表现指怎么学,是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如写出、背诵、解答等,旨在说明做什么;行为条件指范围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参考书、按课文内容、不用笔算等,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表现程度指学到什么程度,如没有语法或拼写错误、90%正确、30分钟完成等,旨在说明有多好。

学习目标的表达形式应是: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行为条件指允许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提供信息或提示,有无时间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表现程度指对目标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准。

学习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和水平层次,采取不同的行为动词

(二)设计评价任务

首先对评价任务要有正确的认识。课堂评价是“促进学习的评价”,不仅是“判断学习的评价”;课堂评价是一项任务,是学习任务,也是评价任务,而不是“棒棒棒,你真棒”;课堂评价需要收集信息,做出判断,进行改进(决策),不是先“教-学”后评,而是边“教-学”边评,是“教-学-评一致性”。总而言之,评价任务就是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明确学生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评价任务应包括任务、情境、实施、评价量表等。

其次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的区别。学习目标是说做的结果,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评价任务是说“做”——怎样做,做什么(操作性);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结果性),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过程(过程性)。“学会”“能”“说出”之类的用词不要用于描述评价任务。

【《一滴水经过丽江》——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要指向学习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可以是一对一,即一条目标对应一个评价任务,可以是一对多,一条目标对应多个评价任务,也可以是多对一,即多个目标用一个评价任务完成。

常用的评价方法:(1)提问、考试、考查(纸笔测试),适用简单的、与课程内容直接对应的问题;选择题、简答题;答案标准唯一。(2)学术讨论(表现性评价):涉及开发的作品、产品,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例如以“我的梦想”为话题发表演讲)(3)实践探究(表现性评价):外在的产品或操作行为,开放、复杂、权威。如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体育动作的掌握等。表现性评价是我们项目组正在研究的内容和课题。

(三)确定教学活动

如果说评价任务是简约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评价任务的具体实施。如果用不同的视角来看教学活动,它是从框架到细节的教学设计,它是优化评价信息的教学过程,它是嵌入评价任务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就是安排与组织评价任务,催生学习信息、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