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挑战与应对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这些挑战的具体表现,包括脱贫人口返贫风险、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乡村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返贫风险治理、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返贫风险、扶贫产业、基础设施
引言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历史性脱贫。然而,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所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新挑战
1.1 脱贫人口返贫风险依然存在
成因复杂:受制于自身发展能力、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疾病困扰等多重因素,部分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返贫致贫风险。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和经济低迷背景下,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冲击,部分脱贫人口的生活稳定性受到威胁。
扶贫政策调整:脱贫攻坚战结束后,虽然部分临时性政策逐步退出,但党的扶贫方针依然有效,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得到进一步落实。尽管如此,由于政策衔接和执行的具体落实尚需加强,部分脱贫人口的生活稳定性仍可能受到影响。
1.2 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产业基础薄弱: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科技水平低,许多扶贫产业依赖外部扶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农民收入难以稳定增长。产业的发展仍以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为主,缺乏科技引领的现代化产业链,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同质化竞争:一些地区盲目跟风发展同质化产业,缺乏市场调研和独特优势,导致农产品过剩,销售渠道狭窄,价格波动大,难以获得稳定收入。单一化的产品结构使得市场竞争压力增大,脱贫效果难以维持。
1.3 乡村基础设施薄弱
设施落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饮水、电力等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脱贫人口收入的增长。例如,交通不畅使得农民的农产品难以进入市场,降低了农民收入水平。水利设施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基础设施滞后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限制了产业发展。
维护困难:虽然脱贫攻坚期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设施在建成后缺乏后期维护,出现损坏现象,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例如,部分水利设施因长期无人维护,无法提供有效的灌溉保障,影响了农田生产效率。
2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建议
2.1 加强返贫风险治理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必须深化返贫风险的综合治理。这不仅需要对现有监测机制进行优化,还应从更广泛的维度审视和解决问题。首先,应强化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在返贫风险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村级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定期评估返贫风险。与此同时,鼓励村民自治,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脱贫人口参与返贫防控,形成政府与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其次,必须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拓宽脱贫人口的增收渠道。通过激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脱贫地区的产业扶持,如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确保脱贫人口能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同时,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心理疏导和社会融入也应得到足够重视。脱贫不仅意味着物质改善,更是精神和社会层面的融入。加强对脱贫人口的心理疏导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社会机会与权利。总之,深化返贫风险综合治理需从多个层面入手,既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又要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的参与,同时注重脱贫人口的心理疏导和社会融入。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脱贫人口提供多元保障,确保其持续稳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2 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
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目前,许多扶贫产业仍面临低附加值和同质化的问题,因此,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应避免盲目跟风,聚焦地方特色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例如,滁州市通过“科学造林”计划,提升森林资源的“含绿量”,落实省级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26个,完成人工造林2.56万亩、封山育林15.1万亩等,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为提升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其次,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要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滁州市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广林木良种和新技术,推动林业产品的科技化,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效益。具体而言,滁州市通过高标准建设3处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和2处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推广“滁薄1号”薄壳山核桃良种,且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使用率超过85%。最后,要推动产业增效,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品牌建设。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滁州市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地面积达到114.5万亩,并培育了2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5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通过打造“亭城林掌柜”等区域品牌和“南谯栎菇”等特色品牌,提高了生态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扶贫产业将更具持续性,能够为脱贫人口提供可持续的增收渠道,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2.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应作为长期重点任务持续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为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应加大资金投入,修建高等级公路和桥梁,提升整体交通流通性。通过优化村镇内交通微循环体系和增强通村、通组道路的覆盖率,确保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为扶贫产业提供便利的市场通道,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设施是农业稳定发展的核心保障,应加快推进水库、水渠、灌溉站等建设项目,提高灌溉效率和防洪能力,特别是在干旱或洪涝频发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应聚焦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短缺的问题,建设更多学校、卫生院和文化中心,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完善初始投资,还需加强后期维护。地方政府应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通过设立专项维护基金、开展设备检修等方式,保障基础设施的长期正常运行。通过全方位的基础设施优化,贫困地区可以显著改善发展环境,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结语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应采取更加精准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强化返贫风险防控、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长期有效的脱贫成果巩固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还需不断深化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与工作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伏广彬,吴秉昊,李文,等.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24,40(14):63-67.
[2] 郭红军,成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三维审视[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16(6):77-85.
[3] 李胜楠,唐红涛,湛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空演进[J]. 统计与决策,2024,40(7):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