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化背景下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部分,其代表形象《莲年有余》承载了大运河文化天津段的深厚底蕴和木版年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本研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IP形象进行创新设计,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这有助于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转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创新;数字化技术;文化传承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非遗文化承载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其作为坚实的支柱,支撑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给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和机遇。[1]它威胁到传统传承方式,但同时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促进了濒危文化的记录保存和文化创新。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增强了受众参与和社区归属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因此,文化工作者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保护和传承方式。
2.研究意义
杨柳青木版年画,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瑰宝,承载历史与地方特色,面向现代化挑战和年轻一代疏远。创新其IP形象,结合现代审美,增强文化认同,吸引年轻人,提升归属感。利用现代媒介融合年画元素,增强文化传播,触及更广受众。引入现代设计和技术,促进文化创新,展现多元和现代化。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和文创产业,为传承提供资金。通过跨界合作,构建多元共生文化生态,丰富艺术表达,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3.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核心旨在全面探索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创新路径及其实际应用效果。杨柳青木版年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生,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喜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团队深入研究了杨柳青年画娃娃的形象特征,提炼出其中的精髓元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化AI技术,通过算法分析与创意设计,成功塑造出“小锦莲”这一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感的新型IP形象。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概述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市的民间传统美术,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受大运河文化影响,清代中叶达到顶峰,题材丰富,寓意吉祥。清末民初的动荡导致衰落,但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恢复和保护。该年画以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色彩鲜明,造型写实,题材包括历史、神话、文学等,具有高艺术价值。作为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它不仅承载文化,还为研究天津民俗和中国美术发展提供重要视角和素材,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然而,尽管其艺术与文化价值斐然,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当前市场中的接受度并不高,主要归因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对传统手工艺品兴趣的减少。同时,该技艺的传承也遭遇了老龄化、技艺失传及市场需求萎缩等多重挑战。在IP形象开发层面,杨柳青木版年画尚未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虽有创新尝试但多局限于小范围的艺术展览,存在品牌建设薄弱、创新力度不足及传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的创新探索
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其IP形象的创新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的创新理念、策略及实践案例,以期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创新理念
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创新要结合传统与现代,尊重原创,挖掘并传承其艺术和文化。同时,创新设计要实用且有商业潜力。可持续发展是关键,确保其市场吸引力和长期文化价值,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2. 创新策略
内容创新是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创新的核心所在。首先,我们应深入挖掘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寓意,如《莲年有余》中的莲花、鱼儿等象征性图案,通过再创作与组合,形成新颖独特的IP形象。
形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了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的现代化发展。通过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如扁平化、立体化、动态化等,将传统年画形象转化为多样化形式,以适应不同媒介和平台需求,拓宽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如AI技术,增强IP形象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提高传播效率和个性化定制能力,降低了设计门槛,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进一步提升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
3. 实践案例
以《莲年有余》为例,我们进行了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的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提炼莲花、鱼儿等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与数字化技术,打造了一款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IP形象。该形象不仅保留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成功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在创新设计中,我们紧密结合天津当地特色文化,如天津的相声、泥人张、风筝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跨领域的融合创新。例如,将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天津相声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相声年画”系列IP形象,既展现了天津的地方文化特色,又增强了IP形象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内外成功案例,如故宫文创、大英博物馆文创等,开发了一系列精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简单的商品,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利用文创产品让运河遗产“活”起来,让公众玩起来,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地域和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运河文化价值的有效传递。[2]
四、结论与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难免会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飞速发展的科技环境。[3]本研究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设计杨柳青木版年画IP形象,并开发了具有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未来,团队将深化研究,探索多样化设计与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设计更符合市场需求的IP形象和产品,促进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航.杨柳青木版年画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研究[J].丝网印刷,2024,(22):45-47.DOI:10.20084/j.cnki.1002-4867.2024.22.012.
[2]张希.大运河文化影响下的杨柳青古镇创新转化设计[J].丝网印刷,2023,(23):108-110.DOI:10.20084/j.cnki.1002-4867.2023.23.032.
[3]卢祎丁.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数字化创新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9,(04):75-76.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19.04.066.
一作:张蕊 出生于2004年,性别女,汉族,甘肃张掖人,本科,主要研究文化产业领域
二作:杨砚棋 2004 女 汉 天津 本科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三作:刘智 出生于2003年,性别男,汉族,安徽宿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文化产业领域
四作:易了然 2004年6月 男 壮族 广西隆安 本科 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1365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