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网络亚文化影响的高职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引导与思政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在网络亚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亚文化现象及其对高职生的具体影响路径,探讨了如何构建具有文化对话能力的思政教育策略体系。研究提出了亚文化解码策略、价值引导策略以及教育创新策略,具体包括深入了解亚文化现象、把握影响路径、融合主流价值观与亚文化、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措施。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有效应对亚文化的冲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本研究对于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时代担当的高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高职大学生;主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网络亚文化以其去中心化、符号狂欢和圈层传播的特性,正重构着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图景。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日均网络使用时长超过6.8小时,短视频、二次元、网络流行语等亚文化形态已深度嵌入其日常话语体系。这种文化生态的剧变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目标形成张力,使得如何引导网络亚文化场域中的价值形塑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命题。
二、网络亚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认知的影响机制
(一)符号生产:网络亚文化的视觉与语言符号解析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亚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觉与语言符号,深刻地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认知。短视频、二次元、网络流行语等亚文化符号,不仅构成了网络空间中的独特景观,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一方面,短视频以其直观、生动、碎片化的特点,迅速成为高职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寻求认同的重要平台。二次元文化则以其幻想、浪漫、反叛等特质,吸引着大量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高职学生。另一方面,网络亚文化符号,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复制,逐渐在高职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符号化”的价值认知模式。学生们在接触和消费这些符号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二)情感动员:网络亚文化的情感共鸣与表达
网络亚文化不仅通过符号生产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更通过情感动员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欲望。亚文化情感共鸣是指高职大学生在网络亚文化中找到与自己情感需求相契合的元素,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情感动员在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和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消极的情感共鸣则可能加剧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导致他们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三)社群认同:网络亚文化社群的形成与认同机制
网络亚文化社群作为高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重要归属地,对其价值认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社群认同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群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塑造作用;二是社群与外部社会的互动和冲突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教育者需要关注网络亚文化社群的发展动态和成员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群认同和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现行思政教育模式应对亚文化冲击的结构性困境
(一)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分析
1.思政教育内容的传统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内容仍然侧重于传统的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内容虽然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在面对网络亚文化的冲击时,其传统性显得尤为突出。
2.思政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除了内容上的传统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也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仍然是主流,缺乏与学生互动、参与和实践的环节。这种方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难以应对网络亚文化带来的多元化、碎片化信息挑战。
(二)亚文化冲击下的思政教育挑战
网络亚文化的兴起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亚文化与主流价值的冲突
网络亚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反叛性和娱乐性等特点,这与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集体主义、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等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还可能加剧校园内的思想混乱和价值观多元化现象。
2.思政教育的文化适应性不足
面对网络亚文化的冲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文化适应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难以有效应对网络亚文化带来的多元化信息挑战;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在理解和接纳网络亚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三)结构性困境的具体表现
高职院校现行思政教育模式在应对网络亚文化冲击时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政教育与学生兴趣脱节
由于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传统性和单一性,导致学生对其缺乏兴趣和参与度。这种兴趣上的脱节不仅加剧了思政教育与学生之间的疏离感,还可能导致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偏差和迷失。
2.思政教育效果的弱化
面对网络亚文化的冲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兴趣脱节、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学生对其接受度和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网络亚文化中的不良信息和价值观也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双重作用下,思政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构建具有文化对话能力的思政教育策略体系
(一)亚文化解码策略
要构建有效的思政教育策略,首先需对网络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了解。这要求思政教育者不仅关注亚文化的表面特征,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根源及价值导向。教育者还需准确把握其对高职生的影响路径。这包括亚文化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传播,以及它如何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
(二)价值引导策略
面对网络亚文化的冲击,思政教育者不应一味排斥或抵制,而应寻求主流价值观与亚文化的有机融合。这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尊重和理解亚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积极元素,与主流价值观进行对接和融合。在价值引导过程中,教育者还需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这意味着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价值观的有效引导。
(三)教育创新策略
在教育创新方面,首先需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创新。这要求教育者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社会热点、科技动态等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者还需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改革。教育者应积极探索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平台也应不断拓展。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可以与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网络。通过这种平台的拓展,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群体,实现价值观的全面引导。
参考文献:
1.贺艳洁、怀雪玲、杨杰、葛雨、张建秋.网络青年亚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百度学术,2022(10).
2.裴欣欣.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4.
吕功才,男,汉族四川南充人1967年3月生大学本科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邮编618000
该项目为2024年度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合作课题,项目编号:JYHZ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