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吴运铎精神的内涵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弘扬路径探究

陈敏
  
科创媒体号
2025年7期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商贸管理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摘要: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是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奠基人,是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他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吴运铎的人物事迹;第三部分深入剖析吴运铎精神的内涵;第四部分探究吴运铎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弘扬路径。

关键词:吴运铎精神,把一切献给党,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吴运铎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位极具特色的英雄模范,他的一生横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多个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国“兵工事业先驱”。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不仅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也在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保尔”吴运铎成为了那个年代人们争相学习的榜样。然而,进入新时代,新一代青年对吴运铎的英雄事迹了解得并不多,开启新征程,我们需要将吴运铎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弘扬吴运铎精神、宣传吴运铎事迹,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青少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激发情感共鸣,激励广大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二、吴运铎的人物事迹

吴运铎,1917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的一个矿工家庭,自幼家境贫困,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他却从未有过怨言,年仅十二岁的他,便已懂得为家庭分忧解难,主动承担起上山挑煤、捡拾煤渣的重任,半夜就得动身翻过深山野洼赶到挑煤的地方,沉重的扁担将他瘦弱的肩膀压得红肿生疼,冬天脚被碎冰割出一道道血口子,这样和二哥累的半死不活却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半饱的生活。而那些资本家们趁火打劫,坑害工人赚着不义之财。随后一家人逃难到湖北大冶县,吴运铎在其父亲老同事的介绍下当了煤矿机电工人。吴运铎的求知欲并不止步于技巧层面,他对机器运作的内在原理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钻研精神。吴运铎白天用汗水换取报酬,购买了一套工业小丛书和一些容易理解的物理学书籍,他渴望深入了解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技能库。而到了晚上,他则化身为一位知识传播者,在车间里开设技术讲座。吴运铎希望靠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然而那些爪牙结了帮,个个心狠手辣,“凭本事吃饭”不过是可怜的幻想罢了。

安源煤矿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这里布下了革命的火种,也给吴运铎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10岁时便参加了矿上的儿童团,担任宣传员,并且参与把风、放哨、送信等活动。在随后的矿工生涯中,技术娴熟的吴运铎成长为了矿上能人,然而,资本家无情的剥削和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吴运铎经历过煤窑的倒塌、警察的毒打、工头的欺压,在痛苦的生活中,在矿区的艰苦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影响逐渐渗透进他的内心,他逐渐领悟到:唯有紧跟共产党的步伐,才能求得解放,摆脱黑暗,迎接光明。

1938年,武汉会战前夕,受到资本家迫害的的吴运铎,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离开矿区投靠新四军,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年四月,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展,军部由江西南昌迁至皖南云岭山区。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部队武器弹药十分缺乏,修枪的工人更是缺乏,有着技工基础的吴运铎被分配到了新四军军部修械所,虽然兵工对于吴运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的领域,不过他明白拿枪上前线和在后方生产枪药炮弹一样是革命。吴运铎立志成为一名革命战士,誓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并肩作战。

三、吴运铎精神的内涵

吴运铎作为杰出的兵工专家、勇敢的科学家和优秀的共产党员,一生充满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献身,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为了人们心中敬仰的楷模。

(一)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

战争年代,他为国铸剑,奋不顾身。1938年吴运铎加入新四军,笃定革命救国之路,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斗争。有着技工基础的吴运铎被分配到了新四军军部修械所后,和战友共同研发了首批枪榴弹和平射炮,还创新性地设计了42厘米口径的火炮,其射程可覆盖至4公里。此外,他们还致力于地雷技术的突破,成功研制出化学踏雷、拉雷、电发踏雷等多种地雷,吴运铎研制和改良的炮弹被源源不断地送至前线。

和平岁月,他夙夜为公,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担任了中南兵工局副局长以及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关键职务,亲自领导并推动了多项重要兵器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国家的军工事业培育了一支庞大而优秀的人才队伍。在他看来,能为党的事业多做贡献,即便面临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也是无比值得的。他曾坚定地表示:“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深沉热爱与执着追求,是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是对创新和完美的执着追求。在吴运铎身上,这种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是工匠的追求。皖南云岭山区罗里村的关帝庙,就是当年的新四军军部修械所。吴运铎第一次走进这里就愣住了,院里摆满了各种需要改造和修理的枪械,但是修理工具却少得出奇,更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从修刺刀到手工制造枪支配件,吴运铎常常向老工人虚心请教,他反复琢磨枪械原理,自学绘制草图,很快掌握了枪械修理技术,成功完成了第一批枪的修理。不久后,军部下达紧急指令,要求修械所试制新步枪,自学成才的吴运铎有了用武之地。门上的木板卸下来当图板,用木头板钉成三角板、丁字尺,趴在门板上画图。没有制造枪筒的旋床,就用长条木凳代替;没有提供动力的发动机,就用磨面粉的石磨套一条粗布缝制的传送带代替;没有火药原材料,就寻找替代品自制原材料。吴运铎和修械所的同志们没日没夜地苦干了100多天,一把把新步枪从这个山沟里的兵工厂制造出来。把匠心与创新融为一体,吴运铎耐心执着,潜心钻研。

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工匠的作风。一批亟待紧急修复的炮弹被送达工厂,军部下达了严格指令,要求保质保量并尽可能提前完成这批炮弹的修理工作。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运铎很快找出了修复这批炮弹的关键难点,缺少引爆的炸药——雷汞。雷汞是装填于雷管中的烈性炸药,当地根本没有制造雷汞的原材料和设备,要想很快获得雷汞,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从旧炮弹中拆卸、提取雷汞。吴运铎深知拆卸雷管提取雷汞的危险性有多大,形形色色的旧雷管被拆卸下来,浸在洗脸盆里,放在宿舍床底下。雷汞只要受到轻微摩擦撞击或加热都会产生爆炸。但想到前线敌军炮火轰鸣,我军却缺少炮火支援,吴运铎坐不住了。时间紧迫,在这紧要关头吴运铎挺身而出,顾不上个人安危着手提取雷汞。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尽管雷汞的表面一层被浸湿,但其内部依然保持干燥状态,当第二次用签子触碰炸药表面时,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雷管瞬间爆炸。

突如其来的爆炸震惊了所有人,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这一回,吴运铎左手炸掉了四根手指,左眼直躺血,左腿膝盖、脸上炸伤了好几处,整整昏迷十五天才恢复了知觉。醒来后的吴运铎尽管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但大脑还在思考着机床结构和设计方案。左手残疾失去左眼的吴运铎因失血过多,身体已是衰弱不堪,但他依然挣扎着记录机床结构草图和设计方案,绷带挣断了,血管弄破了,鲜血直喷到病房的墙壁上。最终工友们拧不过倔强的吴运铎,体力略有好转,吴运铎便毅然返回了兵工厂。半年时间中,他研制的新式武器成为新四军战场对敌的杀手锏。

(三)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精神

“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被看做为对吴运铎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战士最好的注脚。吴运铎一生负伤无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运铎从皖南到苏北,从淮南到东北,从制步枪到造炮弹,在一次又一次生与死的较量当中,他失去了左手,右腿残疾,左眼几近失明,全身上下布满了100余处伤口,经过了20多次的手术,身上还残留有几十块弹片,但他依然坚韧不拔,始终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的第一线。

四、吴运铎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弘扬路径

历史风云虽然已经远去,但吴运铎精神历久弥新。吴运铎同志的优秀精神品质和事迹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他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弘扬和实践,让吴运铎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浸润引领和育人教化功能。

(一)注重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优势,将吴运铎精神弘扬延伸到家庭家教生活中,通过寓教于行、寓教于学、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接触、了解吴运铎精神,家长可以陪同孩子阅读吴运铎相关书籍并细致讲解、沉浸式观看相关电影和纪录片,带领孩子去参观吴运铎的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等革命教育基地,深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

(二)抓好校园阵地

学校要推动吴运铎精神进校园,将吴运铎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走廊、橱窗、教室等位置张贴吴运铎的先进事迹。通过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形式,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员工传承吴运铎精神的“红色基因”。积极推动吴运铎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吴运铎精神融入课堂,巧妙地把思政元素与各学科相融合,深耕工匠精神和技工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砥砺高尚品格,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创新载体延伸

把握全媒体时代的特点,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矩阵,利用抖音、微信推文、校报等舆论宣传阵地,提高吴运铎精神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摆脱说教化、灌输化的倾向,让吴运铎精神在新时代活起来,通过“可听、可视、可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正能量。

吴运铎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执着,那就是把一切献给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直至生命的终点,这值得我们今天所有的青少年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

[2]赵长安.吴运铎书信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2.

[3]翟佳琪.吴运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党建[J],2021(10).

[4]李立新,黄朱清.吴运铎和今日工匠.铁军[J],2022(02).

作者简介:

陈敏(1994-),女,江苏盐城,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纪检、会计教学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