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褚福银
  
科创媒体号
2025年7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面临着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数据治理体系不完善、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民办高校中的有效应用和推广。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通过系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民办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保障措施

一、相关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加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为了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将教育、科技与人才紧密结合,坚持认为科技是推动发展的首要生产力,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而创新则是引领前进的第一动力。因此,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培育出杰出的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最近已明确宣布,将启动一项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发展的行动,并致力于构建专门用于教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型模型。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由知识与技术创新引领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对这一时代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应对策略,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针对上述情况,王胜远等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来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蒋慧峰则建议强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并构建智能学习平台,以此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郭庆贺等人则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提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满足未来智能制造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周延伟则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索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如何转型以适应新的需求。

二、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民办高校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是普遍存在的挑战。许多民办高校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如简单的智能考勤、基础的数据分析等,未能充分发挥AI技术在个性化教学、智能评估、精准管理等方面的潜力。这种浅层次的应用难以真正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管理的创新。

其次,数据治理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人工智能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许多民办高校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和共享。同时,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工智能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在充分利用数据价值的同时保护师生隐私,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再者,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缺乏将AI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和信心,难以充分利用智能教学工具和平台。同时,教师对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导致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差异较大。此外,部分教师对AI技术存在抵触情绪,担心AI技术会取代教师的角色,这种心理障碍也影响了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最后,资源投入不足和人才短缺是制约民办高校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瓶颈。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难以承担大规模AI技术应用和创新的成本。同时,AI技术人才的短缺也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AI应用水平,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AI技术团队来支持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优化。

三、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为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实施路径:

①构建智能教育生态系统。这包括构建基于AI的智能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优化,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决策支持,为学生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推荐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开发智能评估系统,实现学习效果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反馈;建立虚拟实验室和仿真训练环境,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应注重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智能教育生态。

②优化数据治理与决策支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治理框架,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有效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为学校管理、教学改革、学生发展等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并提供针对性辅导;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数据,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

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积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AI领军人才,对全体教师开展系统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AI技术的能力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参与AI教育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智慧教师”。同时,将AI素养教育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机器学习导论”等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贴近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参与AI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AI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培养,可以与AI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参与真实的AI项目开发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探索“AI+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将AI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保障措施

①基础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应用AI技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民办高校自身也应加大对AI技术应用的投入,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基金”,支持教师开展AI教育应用研究和实践探索;民办高校也应积极争取社会捐赠、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②关键保障。民办高校应加强AI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组建专业的AI技术团队,支持学校的AI应用和创新。建立教师AI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AI应用能力。为此,民办高校可以与知名高校或AI企业合作,建立教师AI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AI技术培训和研讨,促进校际和校企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民办高校可以持续获取最新的AI技术发展动态和应用案例,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AI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重要保障。在推进AI技术应用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伦理问题和安全风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范。具体包括制定AI技术应用伦理准则,明确使用边界和限制,确保符合教育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建立AI系统安全评估机制,定期检测和评估风险,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这些措施为AI技术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师生信任感,为AI技术在民办高校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④持续改进保障。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AI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收集师生对AI技术应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和改进AI应用方案。例如,可以建立AI教育应用评估中心,定期开展AI教育应用效果评估,发布评估报告,为学校AI技术应用的改进提供依据。

五、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抓住机会才能探索更多典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为民办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微.“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06):140-142.

[2]陈鸿,殷凤梅.人工智能时代下程序设计类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24,(02):101-104.

[3]赵雪梅,刘伟东.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3,5(4):23-35.

[4]陈光明,吴晓红.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5):67-75.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MBXH24YB67)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褚福银(1990-),男,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人工智能。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