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研究

——以《苏东坡传》为例

王珏
  
科创媒体号
2025年7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620

摘要:以奈达文化词语翻译理论为框架,分析《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林语堂灵活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音译和直译为主,加以适当的解释和注释,既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又容易为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苏东坡传》;翻译研究

1.引言

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表达形式,反映了该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的文化特色。英国翻译理论家蒙娜·贝克认为源文本中传达的某个文化概念,在目的语文本中可能是全新的、不为人知的[1]。由此可见,该类词汇是某种语言文化下所特有的,这就为译者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分别是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2]。生态文化负载词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词汇,包括江河湖海、地名、山川、动植物等等。物质文化负载词是与物质产品和生活方式相关的词汇,包括带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日常用品、服装、建筑等等。社会文化负载词是与社会制度、习俗和生活方式相关的词汇,包括人物称谓、节日节气、风俗习惯、娱乐活动等等。宗教文化负载词是与宗教信仰和仪式相关的词汇,包括神灵、观念、宗教书籍、宗教活动等等。语言文化负载词是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词汇,包括习语、谚语、方言等等。

3.《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林语堂创作了英文人物传记《苏东坡传》[3],除了讲述苏东坡的生平和人生经历之外,还翻译了苏东坡写给家人、友人的书信、诗词等等,介绍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信息。

3.1生态文化负载词

各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有其显著特色,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其对等语。因此,在翻译地名时,林语堂主要是运用了音译法,当时汉语拼音方案尚未出台,他使用的是英国人威妥玛发明的注音法。比如成都Chengtu、黄州Huangchow等等。这些地名是中国所特有的,音译法最能保留汉语的特征,同时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表达。在翻译江河湖海和山川时,林语堂使用了音译+类别词的方法,比如峨眉Omei Mountain、巫峡Wu Gorge等等。同时,对于一些目的语文化里有对等语的,他使用了直译+类别词的方法,比如黄河Yellow River、老翁泉Old Man’s Spring等等。如此一来,既还原并传播了中国生态环境的文化特色,又避免一味音译带来的阅读陌生感,同时添加类别词方便西方读者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减轻阅读障碍,可谓一举三得。

3.2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不仅代表物质本身,更被人类赋予了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认知和情感,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因此,在翻译这类词汇时,译者除了要忠实原文之外,更需要考虑两种文化上的差异如何转换。比如,中国的建筑名称往往都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但是如果对每个词语都进行解释的话,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因此,林语堂在翻译这类词汇时,使用了音译+类别词的方法,比如文德殿Wenteh Palace、端门Tuan Gate、玄德楼Shuanteh Tower、瑞藻桥Juitsao Bridge等等。通过类别词的翻译,西方读者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个词语代表哪一种建筑,虽然损失了原文文化内涵的传递,但是读者能够将阅读注意力集中在苏东坡的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上。

3.3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十分复杂,译者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往往更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等的表达。比如,中国古人的人物称谓非常复杂,一个人的名字有很多,包括名、字、号三种,各有其涵义。如果不解释清楚,外国人是很难理解的。“名”就是出生时由父母所取,是个人的正式名称,林语堂将其翻译成legal personal name (ming), 添加了legal一词,容易让英语读者知晓其正式性。“字”通常在成年后由个人或他人所赋予,互相称字,以示尊重。因此林语堂将其翻译成courtesy name (tse),解释了字的内涵。“号”通常是本人自取,具有艺术色彩,反映个人的性情、爱好或生活经历,林语堂将其翻译成poetic name (hao), 很准确地还原了“号”的涵义。同时,在翻译这三个称谓时,林语堂还在文中加注做了音译的处理,使外国人了解其读音,传播中国人名文化。

3.4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负载词往往带有非常重要的内在文化涵义,难以在另一种语言里完全再现出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用目的语读者更为熟悉的宗教词语来代替。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受到儒释道三种宗教的影响以及本土神话体系的浸润,内涵十分丰富。比如,龙王是古代神话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在翻译时,林语堂采用了直译法,译成Dragon God。事实上,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视龙为祥瑞之物,龙能够呼风唤雨,能飞行擅变化,因此中国龙的形象是正面的。而西方龙是一种体型庞大的怪兽,能喷火食人,被视为邪恶和被征服的对象。但是对于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一个词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完全解释出来,因此这里牺牲了龙的文化意象。

3.5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涉及到一种语言里的习语、谚语、方言等等,具有重要的文化特色,往往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等语。比如,成语“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字面意思是吃饭吃到一只苍蝇,必须吐出来才能感到痛快。在文中是指苏东坡生性急躁,遇到不合心意之事就要马上说出来,不吐不快。英文并没有对等的表达,林语堂直译成“spit it out like a fly found in one’s food”,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比喻意象,还传达了苏东坡的个性,让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个成语的准确表达,还领略到汉语丰富的表现力。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翻译了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涉及到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等方方面面。在翻译策略上,林语堂以音译和直译为主,加以适当的解释和注释。这种灵活的处理手段,既传播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考虑到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及传播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案例。

参考文献:

[1]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0: 21.

[2]Nida, E.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J].Word (1), 1945: 194-208.

[3]Lin, Yutang.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作者简介:王珏(1979-),女,辽宁大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