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的课例研究
摘要: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对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评”一致性进行课例研究,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能力。“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之间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恰当,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对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评”一致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1.强化素养目标,实现“教-学-评”一致
教育的宗旨在于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的知识探索和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需求[1]。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现代课堂模式中,教学目标设定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全面考虑三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目标:素养目标、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素养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为教学和评价提供了明确导向,确保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它不仅关注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知识点,还重视学生应形成的正确观念和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首先应明确本节课的素养目标。也就是说,教师需先思考,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应建立哪些基本的生物学观念,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还应考虑这些观念和思维是否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持久而积极的影响。“蛋白质”这一章节涉及大量概念性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还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现象的洞察,以及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为了实现课程素养目标,教师可以以“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生物学原理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入手,逐步展开对蛋白质结构、作用和功能等方面的详细解析。以此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蛋白质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理解生命科学本质。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疾病机理的理解,增强他们在未来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2.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合理设置情境课堂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流程中,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确保学习活动与评估任务与既定的教学目标高度一致。教师需细致规划学习活动,确保它们既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要巧妙地设置学习任务的难度梯度,以便学生能够在舒适区中学习,同时逐步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应直接关联学习任务,目标明确,降低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负荷,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3]。而评价不应仅仅是检测学生知识的手段,更应该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工具。通过有效评价,教师可以诊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识别他们的强项和弱点,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在教学情境创设上,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设计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以“通过能量转化理解能量流动规律”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设计一个食物链情境,如玉米到蝗虫、青蛙、蛇、老鹰的链条,分配给学生任务,分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流动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食物链中的能量是如何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在食物链中遵循哪些规律?”等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课程导入的知识,分析生物物种的生命活动,并回顾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划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将交流各自的观点,共同探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和流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提问,如“能量流动在食物链中存在哪些特点?”、“能量流动是否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引导学生从能量总量和流动方向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可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细致评估,考察他们对能量流动特征的分析能力,评估他们的归纳、比较和归纳能力,以及初步形成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也为学生提供了改进学习策略的机会。
3.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栗鑫宇. 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现状研究[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23(3):4-5.
[2] 李苗苗,张秀珍.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学历案学习过程的设计——以沪教版新教材"细胞的结构"单元为例[J]. 中学生物学,2023,39(1):81-84.
[3] 曹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案例设计——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24(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