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以痛为腧"理论探讨针刺任脉对痛经患者经前期综合征的改善作用

郑毅 乔荟霖
  
科创媒体号
2025年16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50014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研究将30例原发性痛经合并经前期综合征(P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任脉低痛阈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选取与已选任脉穴位平齐的胃经与脾经连线的中点。通过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中医临床证候评分、HAMA焦虑量表及COX痛经症状量表评估干预效果。结果显示:任脉治疗组在躯体症状、心理状态、痛经特异性症状及中医整体辨证四个维度均产生显著的临床改善效果,各项指标改善率均显著超过非经非穴对照组,证实了任脉治疗方案的全面疗效和特异性治疗价值。

关键词:以痛为腧;任脉针刺;经前期综合征;证候评分

1 引言

1.1理论依据

任脉,总司“一身之阴经”,为阴经之海,主持诸阴而司妊养,协调全身机体的气血运行。张永康主任[1]认为冲任失调是女性月经病的重要病机。张敏[2]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与经期及其气血的盈虚、冲任二脉经前期急剧变化密切相关。林杪等[3]实验结果显示电针任脉组和督脉组的干预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

“以痛为腧”取穴即选择疾病在体表的阳性反应点为腧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体表腧穴可以应用于临床来诊断治疗疾病,在机体疾病状态下体表穴位会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以痛为腧”治疗原则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刘农虞等[4]认为疼痛是其主要特征;郭蕾等[5]研究认为“以痛为腧”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在情绪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大量医家认为经前期综合征和痛经与冲任二脉经期前的急剧变化有密切关系[6],因此痛经并经前期综合征患者会在任脉上出现病理阳性反应点,据上述知针刺这些阳性反应点对疾病治疗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1.2 临床现状

流行病学显示全球育龄妇女PMS的合并患病率为47.8%。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PMS都为妇女高发疾病之一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临床和社会公共问题[7]。而经前期综合征与痛经经常伴随出现,甚至痛经患者出现经前期综合征的概率更大。于智芬等[8]研究表明痛经者多伴发PMS,伴发率为 89.8%;毛毳等[9]研究发现痛经发生PMS的风险是不痛经的2.13倍,经常痛经的人群发生PMS的风险是不痛经的4.15倍。

现代医学中,对此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多采用对症治疗,治疗方法用于减轻不适症状,但并不治本大多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主要是选择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药物治疗并不能保证有效治愈率和安全性,而手术有一定的限制性和危险性。这造成部分病人对现有西医治疗缺少依从性,无法长期接受药物与手术治疗,因此在临床应用与疗效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病例选择标准

2.1纳入标准

(1)同时符合第9版《中医妇科学》制定痛经患者诊断标准及《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制定经前期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女性;

(2)年龄在20-45岁之间;

(3)无合并其他急性或慢性疾病;

(4)近3个月经周期内未使用过任何治疗PMS和痛经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

2.2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1项者,即可排除:

(1)正处于妊娠、哺乳期患者;

(2)对针刺或是隔药灸脐法不接受者。

3.研究方法

3.1评估量表

第一次月经前3-7天患者做评估量表,治疗后第三个月经周期前3-7天再次评估量表。

3.2确定任脉阳性反应点

通过经络诊疗仪对30名患者任脉的腹部部位进行经络诊察,确定的阳性反应点。

将纳入本研究的30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任脉低痛阈穴组)和对照组(腹部与任脉腧穴平齐胃经与脾经循行线连线的中点组),每组15例。

3.3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一次性不锈钢无菌针取任脉低痛阈排名前5位的经穴,采用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每10min行针1次,留针20-30min,每天治疗1次。每于行经前7天进行针刺治疗,至月经开始结束,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

非经非穴组:使用一次性不锈钢无菌针主穴取腹部与任脉腧穴平齐胃经与脾经循行线连线的中点组针刺方法同上。

3.4 观察指标

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中医证候评分、HAMA量表及COX症状量表。

4 结果

疗效比较本研究通过四项临床评估指标对比分析了任脉治疗组与非经非穴组的干预效果差异,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任脉治疗组在所有评估维度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1)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降低率达41.08%,较对照组23.72%的提升幅度高出17.36%;

(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减分率为32.18%,相比对照组的10.56%提高了21.62%,显示出更优的焦虑症状缓解效果。

(3)针对痛经相关症状的改善效果尤为突出:COX痛经症状量表减分率达到49.71%,较对照组的17.29%提升幅度达32.42%,疗效差异接近两倍。

(4)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减分率为38.48%,较对照组16.97%的改善程度高出21.51%,表明该疗法在中医证候整体调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实验数据证明,任脉治疗组在躯体症状、心理状态、痛经特异性症状及中医整体辨证四个维度均产生显著的临床改善效果,各项指标改善率均显著超过非经非穴对照组,证实了任脉治疗方案的全面疗效和特异性治疗价值。

5 讨论

本研究证实以任脉腧穴为治疗靶点,可显著降低痛经患者症状每日严重程度(41.08%)中医证候评分(38.48%)、焦虑状态(32.18%)及疼痛症状(49.71%)。而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调整气血循环,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目的,无须用药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针灸疗法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治疗方式。本次实验为PMS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并为“以痛为腧”理论提供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瑞妮,王洋,李昀静,等. 张永康运用归脾汤治疗月经病经验探讨[J]. 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8):31-34.10.19621/j.cnki.11-3555/r.2023.1809.

[2] 张敏. 针刺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临床观察[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3] 林杪,张明健,范玺胜,等. 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研究[J]. 中国针灸,2023,43(9):1042-1047. DOI:10.13703/j.0255-2930.20221227-k0005.

[4] 刘农虞.析“以痛为输”[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02):55-57.

[5] 郭蕾,陈以国.“以痛为腧”之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07):6-7.DOI:10.19621/j.cnki.11-3555/r.2011.07.003.

[6] 赵玲娥,陈麒翔,杨红杰,等.经前期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6,29(12):67-70.

[7] 彭琳真. 加味逍遥散配合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8] 于智芬. 236例女大学生痛经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分析[J]. 中国校医,2005(06):609.

[9] 毛毳. 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及其相关因素[D]. 山东大学,2021.DOI:10.27272/d.cnki.gshdu.2021.000780.

标注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训练项目 项目编号202407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