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效果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赵亚楠等人发表了《中国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患病现状》。该研究提到孤独症男童的患病率为2.6 %,女童为0.9 %。[1]据中国残联2023年发布的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孤独症群体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康复与教学,本课题将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更能够促进该群体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尊严的活着,而生活适应能力是有尊严活着的基础。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实现自立的基础,是孤独症儿童的必修课。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无论是哪种障碍程度的孤独症孩子,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都是底线标准。孤独症孩子如果能独立完成衣食住行所需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生活质量,也会极大地减轻家庭的负担和未来安置的难度。
二、核心概念界定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autism),是在儿童早期出现的,在多种环境中持续地表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并伴有某些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且这些症状损害了日常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男女比例约为 4:1,女童症状一般比男童更为严重(邓明昱,劳世艳,2016)。2013年5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归于精神障碍。我国学者朴永馨等于2014 年在《特殊教育词典》(第三版)将自闭症界定为: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3岁以前的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表现在仪式性行为、社会交往困难、言语发育迟缓等方面(朴永馨,2014)。目前针对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尚不清楚,很难用某一学科或某些理论解释自闭症的某种障碍,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自闭症是由多因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生活适应能力
“生活适应能力”的概念由心理学家Schneider等人提出,并最终将其定义为“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工具”。他们相信这个工具是用来开始和维持一段理想的关系的,这是一个社会生存十分重要的方面。“生活适应能力”是基于生活设计方法,将生活适应性和生活适应力作为积极资源,并促进特殊学生的社会和工作参与度,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弹性,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在特殊学生提高生活满意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生活适应能力”既可以作为帮助特殊学生定义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工具,又有助于特殊学生形成更好的自我形象,从而提高其自尊心。[3]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1、探究结构化教学与生活适应课程的融合模式。
2、创设结构化的物理环境、视觉程序表、工作系统和特定活动或任务的视觉结构。
3、探究结构化教学与班级日常管理的融合应用方法与途径。
研究内容:
研究结构化教学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效果研究。
探讨结构化教学与生活适应课程融合的应用方法与途径。
探讨结构化教学与班级日常管理的应用方法与途径。
探讨结构化教学干预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建议。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在校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共16名,其中男生9名,女生7名。他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语和非言语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部分学生伴随有智力障碍、还存在着某些特征如活动过度、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冲动、身体协调能力差等,我们将这些学生分为A、B、C三类。
A类学生为轻度孤独症,该类学生认知能力、记忆力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强,持续注意能力有待提升。
B类学生为中度孤独症,认知能力、持续注意能力和课堂参与性均有待提升。
C类学生为重度孤独症,认知水平较低,存在情绪障碍、自残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严重的行为问题。
五、研究方法及运用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结构化教学”、“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文献材料,深入研究基于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效果研究。
2、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题目为:“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效果研究”,为了探究实验因子“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影响,须控制其他无关变量(非实验因子),以得出实验因子的科学结论。
我们对被试进行平衡组设计,对被试进行测验,按照测量分数大小排序,然后把对象均匀搭配分配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结构化教学和常规教学,对照组不接受结构化教学,其他条件一样。以结构化教学为自变量,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因变量,两组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专业测量评估比较,以检验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效果。
测量研究法:运用《儿童适应性为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和最终评估,将实验组的平均得分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效果。
观察研究法:在自然环境中通过适应观察对被试采取事件取样观察法,以事件或者特定行为为单位进行观察。
六、研究成果
1、通过结构化教学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结构化教学与班级日常教学管理的融合应用方法与途径建议。
可视化作息时间表:可视化作息时间表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它视觉化地展示了一个班级或一个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和顺序。本课题研究实施初期,对实验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最先使用的干预方式就是学习使用可视化作息时间表,
结构化的物理环境,我们利用功能性的活动区域、家具、视觉标注和视觉提示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为实验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安排得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增加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3、结构化教学与生活适应课程融合的应用方法与途径建议。
结构化的任务流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水平和执行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实验组教师在生活适应课程教学中,通过任务流程个性化的构建、活动执行过程中的辅助,以及细节的改变帮助配合他们学习和掌握任务流程。同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也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独立地执行整个流程。
建立“观察-记录-调整”的闭环机制,重点关注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独立性表现(如能否主动参照视觉提示完成任务)。通过定期评估,逐步减少外部提示强度如从图片提示过渡到符号提示,避免形成过度依赖,促进学生从“外部支持”向“内在秩序”转化。
[1]赵亚楠等.中国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患病现状[R].妇幼健康研究会立项项目,2022.
[2]于丹.结构化教学的应用[M].华夏出版社,2021.
[3]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