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闫春晖
  
科创媒体号
2025年21期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3

摘要:高等教育承载着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知,五育并举越来越成为教育共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实现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美育和思政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有力工具,二者协同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发挥其育人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高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以期通过二者融合,延伸美育内涵,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推动学生在美育建设与发展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为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一、加强课程建设,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部将美育纳入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要求全面强化学校美育建设,深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实践,切实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与人文底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层面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以高校课堂为载体,实现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化协同育人机制。美育和思政教育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教育形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可以说美育和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两大重要环节,二者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

在教学理念上,高校应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兴趣爱好等内容,尊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引入美育元素,构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目标上,高校要深度挖掘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背后的内涵和价值,着重突出二者协同育人目标,在美育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和坚定政治立场,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美育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形成互补共促的育人格局,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构建更立体、更全面的协同育人课程机制。

在教学形式上,为了进一步突出美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成效,高校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现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可以深入课堂教学将美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嵌入实际工作当中,进一步深化育人机制建设。

具体来说,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如引入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家国情怀;或者向学生介绍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提升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思政课堂当中,教师同样可以引入美育元素,如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历史进程、解读历史事件,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或者在思政课中融入美育的审美视角,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对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认同感。

二、增设实践活动,营造协同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教育都偏向于理论讲授,缺乏实践环节,存在美育和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美育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实现以情动人,思政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重视以理服人,将二者理念共同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对提升学生思想感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美化学生心灵等方面能发挥出“1+1>2”的成效。

第一,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在活动地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向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探索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加强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比重,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针对其中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汲取思政营养,激发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深入乡村了解民间艺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村民提供公益文化服务,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二,借助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高校可以在校园范围内举办美育与思政教育并重的文化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协同育人氛围,提升育人成效。高校可以组织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合唱比赛,鼓励各个专业、各个年级、不同社团等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新时代组歌》《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等经典曲目的演唱,传达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以歌声为载体营造出弘扬正能量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展览、艺术讲座、演讲比赛等多种实践形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和思政素养,在无形中接受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熏陶。

三、挖掘育人资源,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为了进一步深化美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可以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育人资源,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跨学科融合课程,进一步丰富育人内容,拓宽育人渠道,提升育人成效。

其一,高校应以思政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依托思政教材,寻找其中富含美育元素的内容,实现美育与思政的有机融合。从中国近代史实践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引入红色艺术作品来丰富思政教育的美育内涵,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具体来说,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入《黄河大合唱》等红色歌曲作为教学导入,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既能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又在无形中培育学生良好的美育素养。

其二,高校应以美育实践为抓手。高校可以将美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在推进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以美育为基础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深度挖掘美育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升育人成效。为了进一步提升美育的思政育人价值,高校可以从当地特色文化中汲取灵感,设置一系列特色活动,如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主题展览等,同时向学生传递积极承担传承、弘扬、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既能充实高校育人资源,又能促进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和思政教育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契合点,构建美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教育创新的积极实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增设实践活动、挖掘育人资源等手段,进一步深化高校美育和思政教育二者融合机制,实现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构建“1+1>2”的育人效应,推动学生在美育熏陶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实现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飞,何荣志.“艺工融合”理念下理工类地方高校“美育+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5,28(01):102-106.DOI:10.13542/j.cnki.51-1747/tn.2025.01.018.

[2]张祁添,武金勇.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维探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3(11):73-79.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24.11.018.

[3]姜巍.新时代民办高校美育实践与价值研究[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年第五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沈阳城市学院;,2024:82-84.DOI:10.26914/c.cnkihy.2024.0426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