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幼儿园管理路径研究
摘要:幼儿园文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效能、促进园所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案例研究,提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构建浸润式环境与课程体系;以制度文化为保障,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家园协同共育。研究表明,文化导向的管理模式能够增强园所凝聚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文化浸润、实践路径
引言
学前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幼儿园管理亟需突破标准化流程,探索以文化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文化作为园所精神的核心,深刻影响教育理念的实施、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然而,许多幼儿园在文化建设中存在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显和课程脱节等问题。通过有效的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幼儿园的特色发展。
1 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价值
1.1 文化内涵与结构: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
幼儿园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四个维度:
精神文化:以“儿童本位”为核心价值观,明确办园理念(如“以爱促发展”),形成全园认同的教育愿景。需通过园史梳理、理念研讨等方式提炼文化符号,避免空洞口号。
物质文化:环境设计体现文化隐喻,如济南历城区机关幼儿园将地域文化(泉水、垂杨)融入户外游戏区,构建“可探索的文化场域”。
制度文化:建立柔性管理与激励机制,如教师专业发展基金、弹性教研制度,保障文化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
1.2 文化建设的实践价值
管理效能提升:文化共识减少管理内耗,例如通过“历史叙事”传承园所优良传统,增强团队凝聚力。
课程特色生成: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如棉幼“爱的教育”课程体系,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幼儿可体验的游戏活动。
家园协同深化:通过文化开放日、家长工作坊等形式,使家庭成为文化共建者,破解家园理念冲突难题。
2 以文化为核心的幼儿园管理实践路径
2.1 浸润式环境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环境创设策略
幼儿园环境是文化浸润的“第一课堂”,需通过动态化、互动化的设计策略,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具象场景。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动态更新的走廊墙面展示幼儿参与的传统节日探究记录(如春节习俗手绘、中秋月饼制作过程),将静态装饰转化为文化叙事载体,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自发交流文化认知,形成“环境即教育”的浸润模式。同时,创设“非遗工坊”“方言剧场”等文化体验区,以实物操作(如陶艺制作、皮影戏表演)为载体,支持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文化内涵。再如,幼儿园可以在方言剧场中融入地方民俗故事角色扮演,幼儿通过语言模仿与情节演绎,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此类环境设计不仅需注重文化元素的显性呈现,更需通过感官体验(触觉、听觉、视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将传统节气元素融入自然角,设置“春耕秋收”观察区,幼儿通过种植、采摘感知农耕文化中的自然规律与劳动智慧。
课程整合路径
文化导向的课程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化元素与主题活动的深度融合。以“家乡的茶文化”项目为例,幼儿通过采茶、制茶、茶艺表演等环节,不仅学习茶叶发酵的科学原理(自然科学),还体验茶礼中的待客之道(社会礼仪),并在茶具设计中融入艺术表达(美学素养),形成跨领域的文化认知。此类课程需以文化内核统领教学目标,避免零散化。例如,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设计“节气农耕”活动,幼儿在播种、观察植物生长中理解“春生夏长”的自然规律,同时通过古诗吟诵、节气绘画等环节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此外,生成性课程的开发需依托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敏锐捕捉。例如,传统游戏“跳房子”可延伸为“民间游戏中的数学逻辑”“游戏规则与文化传承”等探究主题,幼儿通过测量格子间距(数学认知)、采访长辈了解游戏变迁(社会调查),实现文化学习的主动建构。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借助文化资源库(如民俗博物馆提供的传统游戏工具包)支持课程创新,确保文化探究的深度与系统性。
2.2 制度优化与教师文化共同体建设
柔性管理制度
幼儿园文化建设需以制度为保障,通过分层管理与弹性机制激发教师的文化创新力。例如,实施“分层培养计划”,针对新教师开展文化认同培训(如园史学习、文化理念研讨),帮助其快速融入园所文化体系;骨干教师则主导文化创新项目(如非遗课程开发、家园共育活动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建立“文化实践档案”,系统记录教师课程创新案例(如文化主题教案、幼儿学习观察记录),将其作为评优晋升的核心依据,避免“一刀切”的量化考核。例如,幼儿园可以将教师开发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纳入档案,通过同行互评、专家反馈等多元评价方式,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此类制度设计需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例如在教研活动中设置“文化创新时间”,允许教师根据班级幼儿兴趣调整课程内容,赋予文化实践更多自主空间。
教师专业成长支持
教师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需依托经验传承与资源整合。例如,开展“文化叙事研修”,邀请老教师口述园史(如办园初期的文化理念、重大事件),青年教师通过撰写文化札记(如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促进代际经验融合与反思性实践。此外,搭建跨园所文化联盟,整合外部资源拓展文化实践路径。例如,与民俗博物馆合作开发“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社区非遗传承人指导幼儿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或与高校合作建立“文化研学基地”,组织教师参与地域文化考察,提升其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此类支持机制需形成常态化,例如定期举办“文化资源共享会”,鼓励教师展示跨园所合作成果(如联合开发的方言绘本、传统节日活动方案),推动文化实践从个体创新走向集体智慧。
结语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耕耘的系统工程。管理者需立足园所实际,以精神文化引领方向,以制度文化保障实施,以物质文化营造氛围,以行为文化落实细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文化评价工具的开发,通过量化指标(如师幼互动中文化渗透频次、家长文化认同度)与质性分析(如幼儿文化表征作品)相结合,持续优化管理路径,推动学前教育从“经验管理”向“文化自觉”跨越。
参考文献
[1]王学春. 基于和谐理论的幼儿园教师管理策略研究[J]. 教书育人,2024(20):69-71.
[2]何艳. 以合作为导向的家园共育幼儿园精细化管理路径研究[J]. 孩子,2021(32):46-48.
[3]苏美兰. 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7):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