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曼陀罗绘画疗愈的儿童美术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聚焦基于曼陀罗绘画疗愈的儿童美术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践。阐述了该课程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辅助特殊群体康复的重要意义,剖析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对特殊群体特征把握不足、课程引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提出精准适配特殊群体、构建系统引导体系等针对性对策。研究表明,合理设计与实施该课程,能有效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助力特殊群体儿童融入社会,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创新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曼陀罗绘画疗愈;儿童美术;心理健康;特殊群体
1.引言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曼陀罗绘画疗愈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式,将艺术创作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逐渐应用于儿童美术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通儿童,它能帮助其表达内心情绪,促进心理成长;对于特殊群体儿童,如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儿童,曼陀罗绘画疗愈可作为辅助康复手段,改善其社交与认知能力。然而,目前该课程在设计与实践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其课程设计与实践,对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基于曼陀罗绘画疗愈的儿童美术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意义
对于普通儿童而言,该课程具有显著意义。在课程中,儿童通过绘制曼陀罗图案,将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想法以直观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例如,一个因与朋友闹矛盾而心情低落的儿童,在绘制曼陀罗时,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暗沉的颜色,通过绘画过程,他能够梳理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压力,同时在与教师、同学交流绘画感受时,学会正确表达情感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对于特殊群体儿童,课程效果更为突出。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他们往往存在社交障碍,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曼陀罗绘画过程中,部分自闭症儿童能够专注投入,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组合,展现出独特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绘画作品,了解其心理状态,引导他们逐步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提升社交能力。这不仅有助于特殊群体儿童的康复,也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3.基于曼陀罗绘画疗愈的儿童美术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问题
3.1对特殊群体特征把握不足
在课程实践中,部分教师对特殊群体儿童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入。例如,对于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其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在曼陀罗绘画课程中,可能无法理解复杂的绘画指令,难以完成较为精细的图案绘制。但教师若未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仍按照普通儿童的标准进行课程安排,如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杂曼陀罗图案,会使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因无法达到要求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对课程失去兴趣,无法实现课程对他们心理疏导与能力提升的目标,影响课程效果。
3.2课程引导缺乏系统性
目前,曼陀罗绘画疗愈课程在引导环节缺乏系统性。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能只是简单介绍曼陀罗绘画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儿童自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程引导。对于特殊群体儿童,这种缺乏系统性的引导问题更为严重。比如自闭症儿童在绘画时,可能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随意涂鸦,此时教师若没有系统的引导策略,无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导致儿童无法从绘画中获得有效的心理疗愈,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被破坏,难以达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基于曼陀罗绘画疗愈的儿童美术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对策
4.1精准适配特殊群体
教师需深入了解特殊群体儿童的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准调整。例如,在面对自闭症儿童时,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图形认知入手,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形状简单的曼陀罗模板,让自闭症儿童进行填色活动。在填色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小明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在填色时只专注于蓝色,教师发现后,通过与他交流蓝色相关的事物,如蓝天、大海,慢慢引导他认识其他颜色,拓展他的认知范围。随着儿童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绘画难度,让他们尝试自己绘制简单的曼陀罗图案。
对于智力发育迟缓儿童,教师要充分考虑其动手能力与认知水平。在课程中,提供大尺寸、易抓握的画笔,降低绘画材料操作难度。以小红为例,她是一名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在绘画时手部力量控制不好,教师为她准备了粗蜡笔,并设计了简单的曼陀罗轮廓,让她沿着轮廓进行涂抹。同时,教师将绘画步骤分解为简单易懂的小环节,逐步引导小红完成绘画,每完成一个小环节就给予肯定与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心与参与感,使课程真正适应特殊群体儿童的需求。
4.2构建系统引导体系
教师要构建系统的课程引导体系。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了解每个儿童的心理状态与绘画基础。例如,在评估中发现小刚因父母离异而情绪低落,在曼陀罗绘画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他回忆生活中美好的瞬间,然后用色彩将这些瞬间在曼陀罗图案中体现出来。在绘画过程中,教师持续关注儿童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如小莉在绘画时线条杂乱无章,教师通过提问“你现在是不是有很多想法在脑海里,不知道先画哪个呀?我们可以先从你最想表达的部分开始哦”,帮助她梳理思路,引导她有条理地进行绘画。
课程结束后,组织分享与反馈环节。对于特殊群体儿童,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以自闭症儿童小强为例,他在绘画后不愿意主动分享,教师可以先从他绘画中的某个元素入手,如“小强,你画里这个大大的红色圆圈很特别,你能和老师说说为什么画这个吗”,引导他开口表达。通过分享,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同时让儿童在交流中获得情感支持,完善课程的引导体系,提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5.结束语
基于曼陀罗绘画疗愈的儿童美术心理健康课程在儿童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特殊群体儿童的康复与发展意义非凡。尽管目前课程存在对特殊群体特征把握不足、引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但通过精准适配特殊群体需求,构建完善的引导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课程质量。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更能为特殊群体儿童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雪.曼陀罗绘画心理疗愈功能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23.
[2] 赵靖宜,董飞翠.曼陀罗绘画在小学生亲子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C]//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一).2023.
[3] 胡洁.曼陀罗绘画的疗愈功能探究[D].中央美术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