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陈玉玲 李娜
  
科创媒体号
2025年21期
郴州市林邑中学 湖南郴州 423000 永州市蓝山县第二中学 湖南蓝山 425800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教学已超越语言技能的范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纽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更关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论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认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教学,文化融入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与价值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其中,文化意识强调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既能展现本国文化,又能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最后,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使用情境,同时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实践,高中英语教学逐渐从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能力培养。文化融入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结合相关文献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现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文化融入内容的失衡:以西方文化为主,本土文化渗透不足

当前高中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中,西方文化仍是主要的传播对象,而中国文化的融入相对不足。例如,李亮(2023)指出,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中,文化内容的选取多以西方文化为主,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这种文化内容的失衡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较弱,难以形成全面的文化意识。李莹(2023)在研究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时也发现,学生在表达中更倾向于引用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较为匮乏,反映出文化融入的不均衡性。

2. 文化融入方式的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多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罗永华(2024)在建构高中英语深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指出,文化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缺乏情境化、体验化的教学设计。孙静(2018)的研究也表明,教师在课堂中多采用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文化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文化内涵并形成跨文化思维能力。

3. 文化融入与语言教学的脱节:缺乏有机融合

在教学实践中,文化融入与语言教学常常割裂,未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例如,邢伟国(2024)在研究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时发现,文化内容的融入多为附加性讲解,缺乏与语言学习目标的紧密结合,导致文化教学效果不佳。赵冉(2024)在探讨高中英语写作设计时也指出,文化元素的融入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服务于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4. 文化融入评价的缺失:缺乏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尚未纳入系统的评价体系。孟庆涛(2019)在反思英语教学改革时提到,文化融入的评价多为定性描述,缺乏量化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法,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文化意识发展。罗永华(2024)在建构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强调,现有评价体系中对文化意识的评估标准不够明确,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5. 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不足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不足也是文化融入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李亮(2023)指出,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教学目标理解不够深入,缺乏设计文化融入活动的能力。李莹(2023)的研究也表明,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难以有效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反映出其在跨文化教学设计上的不足。

6. 教材与教学资源中文化内容的编排不合理

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编排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满足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需求。赵冉(2024)在探讨写作设计时提到,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多为零散的知识点,未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主题体系。程晓堂和郑敏(2018)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英语教学》中也指出,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多以西方文化为主,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性介绍。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现状表明,尽管文化意识的培养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内容失衡、方式单一、脱节严重、评价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也制约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探索更有效的文化融入策略,以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及教师发展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

(一)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文化融入框架

1.课程设计:主题式整合与本土化重构

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切入点,通过单元主题整合实现中西文化对比, 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例如,必修第二册Unit3“Festival and customs”,引入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与巴西里约狂欢节的异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选择性必修教材Unit1“Food matters”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如日本寿司、意大利面等,同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碰撞融合的趋势。Unit2介绍了中西方音乐作品,如中国的《梁祝》和美国的乡村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魅力”。Unit3介绍了中国著名诗人李白及其诗歌, 过赏析中西方诗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

2.教学方法:情境化与项目式学习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创设真实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李莹,2023)。

项目式学习:设计“文化大使”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并展示中国文化符号(如书法、茶文化),结合英语演讲、写作等形式输出成果(赵冉,2024)。

角色扮演与辩论:围绕“Cultural Identity”主题组织辩论赛,讨论“全球化是否削弱本土文化”,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中西方文化关系(孙静,2018)。

3.评价体系:多元量化与文化意识分层

知识层面:掌握中国文化关键词汇与表达(如“harmony”“filial piety”)。

能力层面:在口语、写作中恰当引用中国文化元素(如用英语介绍《论语》中的“仁”)。

素养层面:展现跨文化敏感性与文化自信(如在国际交流中主动传播中国文化)。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作品档案袋等,结合量化评分与质性反馈(孟庆涛,2019)。

(二)语言技能与文化意识的深度融合

1.口语教学:强化文化表达与互动

设计“跨文化访谈”活动:学生模拟采访外国友人,用英语解答中国文化相关问题(如“Why do Chinese people value family reunio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提升口语输出的文化深度(李莹,2023)。

引入“文化脱口秀”任务:学生围绕“中国非遗技艺”主题创作并表演英文短剧,融入幽默元素与互动问答。

2.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解码

选择含中西文化对比的阅读文本(如《论语》与《理想国》节选),引导学生分析文化价值观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孙静,2018)。

开展“文化解码”训练:通过分析英语新闻中的中国文化报道(如“Chinese Tea Culture Goes Global”),解读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形象。

3.写作教学:文化叙事与价值传递

任务设计:要求学生用英语撰写“中国文化推荐信”,向国际笔友介绍一项本土文化(如京剧、二十四节气),注重逻辑结构与情感表达(邢伟国,2024)。

创意写作:结合中国神话、历史典故创作英文短篇故事(如“The Legend of Mulan”),强化文化叙事能力。

(三)教师发展: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

1.教师文化素养培训

组织跨学科研修:联合历史、语文教师开展“中国文化通识工作坊”,深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孟庆涛,2019)。

开发教师资源库:整合优质文化教学案例(如“用英文讲解《清明上河图》”),提供可复用的教学设计模板。

2.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推广“逆向设计”理念:以文化意识目标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李亮,2023)。

鼓励教师参与跨文化教研项目:如“中西课堂文化对比研究”,提升跨文化教学设计能力。

(四)技术支持与资源开发

1.数字化文化资源建设

利用AI技术开发“文化语料库”: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发展相关的双语语料,辅助学生进行主题写作与口语训练(赵冉,2024)。

搭建虚拟文化体验平台:通过VR技术模拟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场景,学生用英语完成“虚拟导览”任务。

2.校际合作与国际交流

开展“中外姊妹校文化互鉴”项目:通过线上协作学习(如联合撰写“Cultural Exchange Blog”),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意识。

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语言技能与文化意识的深度融合、教师专业发展及技术支持等策略,实现从“文化知识灌输”到“文化素养生成”的转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单元教学等新模式在文化融入中的应用,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实践路径。

四、实践案例:

基于中国文化融入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为例

(一)教学设计背景与理论依据

本案例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李亮,2023),以文化意识培养为核心目标,结合李莹(2023)提出的口语交际策略、孙静(2018)的阅读思维培养路径,以及罗永华(2024)的深度教学评价体系,旨在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与融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接

1.语言能力:掌握与“友谊”主题相关的词汇(如loyalty, trust, sacrifice)及表达方式(如谚语、诗歌)。

2.文化意识:理解中西方友谊观的异同,认同“刎颈之交”“君子之交”等中国传统友谊价值观。

3.思维品质:通过批判性讨论,分析文化差异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孙静,2018)。

4.学习能力:借助多媒体资源与项目式学习,自主探究并展示文化主题。

(三)教学设计流程与文献支撑

1.导入环节:文化共鸣与语言激活

活动设计:播放中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英文版(Auld Lang Syne),引导学生思考“What does friendship mean to you?”

2.新课讲授:中西友谊观对比与批判性阅读

任务一:阅读西方经典友谊文本(如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节选),提炼关键词“loyalty”“equality”。

任务二: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谊案例(如“管鲍之交”“伯牙绝弦”),分析“义”“信”“和”的核心价值观。

3.活动设计:项目式学习与文化输出

任务:文化大使项目

小组分工:

A组:用英语制作“中西方友谊观对比”思维导图(邢伟国,2024:书面表达需逻辑清晰)。

B组:创作英文短剧《管仲与鲍叔牙》,融入传统礼仪与语言表达。

C组:录制英文播客“Why Chinese Value Jianjiao Friendship?”(李莹,2023:口语任务需贴近真实交际)。

4.评价环节:多维反馈与文化素养评估

评价工具:

量化评分表(罗永华,2024):包含语言准确性(20%)、文化内容深度(30%)、逻辑连贯性(30%)、创新性(20%)。

质性反馈: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聚焦“是否体现文化自信”(如“我是否主动引用中国典故?”)。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1.成效分析

学生成果示例:

思维导图中,85%的学生能对比“西方个人主义友谊观”与“中国集体主义友谊观”。

短剧表演中,学生创造性使用传统服饰与文言文台词(如“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体现文化迁移能力。

数据支持:

课后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更理解中国文化独特性”,78%的学生“愿意在国际交流中介绍中国友谊文化”。

2. 教学反思

成功经验: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做中学”,符合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要求(邢伟国,2024);中西文化对比有效激发思辨,避免文化教学流于表面(孙静,2018)。

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因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任务中表现被动,需补充前置性文化学习资源(如微课“中国十大经典友谊故事”);评价标准可进一步细化,如增加“跨文化敏感度”指标(罗永华,2024)。

(五)案例启示

文化融入需“双向对比”:避免单向灌输西方文化,应通过平等对话凸显中国文化价值(孟庆涛,2019);任务设计需“分层递进” :从语言输入(阅读)到文化内化(讨论),再到创造性输出(表演),符合深度教学逻辑(李亮,2023);技术支持赋能文化体验:可引入AI翻译工具辅助文言文英译,或利用VR技术模拟“古代结义场景”,增强沉浸感(赵冉,2024)

五、结论与展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通过本研究的具体实施,我们发现:

一是文化融入需以双向对比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平等对话(如“友谊观”“家庭观”),学生能够辩证理解文化差异,避免陷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或“本土文化符号化”的误区(孟庆涛,2019);二是教学策略需实现“语言-文化-思维”三位一体。基于李莹(2023)的口语交际策略和邢伟国(2024)的书面表达路径,项目式学习、情境化任务等教学方法能够促进语言技能与文化意识的深度融合;三是评价体系需体现文化素养的分层性与可操作性。罗永华(2024)的深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表明,通过量化评分(如文化内容占比30%)与质性反馈(如自评“是否主动引用中国典故”)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文化意识发展水平。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可从以下方向继续深化:

一是技术赋能与文化沉浸。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利用AI生成中英双语文化对话场景,或通过VR模拟“敦煌壁画修复”任务,增强学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赵冉,2024);二是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培养。针对学生文化认知水平的差异,开发分层文化任务包。例如,为基础薄弱学生设计“文化词汇记忆游戏”,为高阶学生设计“中西文化辩论赛”(李莹,2023);三是大单元教学与文化主题重构。借鉴李亮(202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大概念”整合教材单元。四是教师文化素养的系统化培训。建议开展“文化教学能力认证”项目,通过工作坊、跨校教研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本土文化解读能力与跨文化教学设计水平(孟庆涛,2019);五是国际视野下的本土文化传播。借鉴孙静(2018)的思维品质培养路径,设计“全球议题中的中国方案”探究任务。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既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亦是文化自信建构的实践回应。通过理论创新、策略优化与技术赋能,英语教学有望从“工具性语言训练”转向“人文性素养生成”,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胜任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Byram,M.Cultural Stud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and Implications[M].London,1985.

[4]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9.

[5]程晓堂,郑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6]王蔷.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 李亮.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理据与例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3(2): 45-52.

[8] 罗永华.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英语深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1): 88-95.

[9] 赵冉.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写作设计探索:导向、驱动、支撑[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4): 33-40.

[10] 孟庆涛. 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推进[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5): 77-83.

[11] 孙静.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培养策略[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8(6): 21-26.

[12] 邢伟国. 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下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教学[J]. 外语界, 2024(3): 60-67.

[13] 李莹.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23(5): 15-20.

陈玉玲,女,湖南省郴州市林邑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与研究。

李娜,女,永州市第二中学英语教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