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媛
  
科创媒体号
2025年24期
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七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培养未来公民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基础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已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逐步增加了课时量。教材内容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师资力量方面,许多学校开始配备专职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并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然而,仍存在部分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评价体系方面,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但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重视程度不足,课时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视为“副科”,课时安排不足,甚至被其他主科挤占,导致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部分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效果不佳。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各年级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师资力量方面

专业教师匮乏: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培训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待遇和发展空间有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难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缺乏互动和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教学效果。

(四)评价体系方面

评价方式单一,过分依赖笔试: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分依赖笔试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忽视过程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和评价,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引导。

评价结果缺乏应用:评价结果往往只用于评定学生等级,缺乏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和应用,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五)其他方面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影响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全面性。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难度。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不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对策:首先,优化课程设置,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时量和教学质量,将其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范畴。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和教研活动。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探索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社会实践参与度等纳入考核范围,全面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此外,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支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法治宣传等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四、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基础工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学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2. 刘红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22, 34(4): 67-74.

3. 林志远.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探索, 2023, 19(1): 12-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