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人物叙事渗透大历史观教育:中职历史课堂的创新实践
摘要:鉴于中职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低迷、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现状,本研究创新性地以 “小人物叙事” 为突破口,借助职业关联案例与情境化任务设计,将大历史观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通过挖掘机械工人、餐饮从业者等职业群体背后的历史故事,构建 “做中学” 的沉浸式历史课堂,助力中职生搭建历史与职业发展的认知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涵养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
关键词:融合创新 大历史观 小人物叙事 历史核心素养
一、中职历史教学的挑战
中职历史教育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扎实推进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又要紧密贴合 “德技并修” 的职教育人目标,但中职学生学情给这些目标的达成带来了较大挑战:
认知脱节:中职生对诸如 “王朝兴衰” 这类宏大且抽象的历史叙事普遍缺乏兴趣。课堂调研中发现,超过74% 的学生直言历史课 “与未来职业毫无关联”,这使得历史知识在学生眼中沦为空中楼阁,难以落地生根。
技能培养缺位:历史教学与专业课程各自为政,割裂的教学体系未能发挥职教应有的特色与优势,无法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成长提供有力的历史滋养。
价值观塑造不足:宏大叙事往往难以直击学生内心,难以借其培育出现代工匠必需的职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导致历史教育在价值观塑造层面成效欠佳。
中职课堂的融合路径设计
引入 “小人物叙事” 策略恰似对症良方,能够精准破解上述困境。凭借厨师、技工、护士等贴近中职生职业憧憬的人物群体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于熟悉的职业情境中探寻历史脉络,实现 “史观培育”“职业成长” 以及 “历史核心素养落地” 的协同共进。
(一)职业导向的案例选择原则
提升专业匹配度: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教学时,笔者通过 1956 年上海机床厂 “蚂蚁啃骨头” 的传奇故事,介绍工人凭借小型机床攻克大型部件加工难题。这一案例与机械专业知识无缝对接,让学生深切领略早期机械加工的艰辛不易,以及工人们迎难而上的智慧与精神。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出发,将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大背景与工人奋力突破的小场景相结合,理解这一历史节点上机械工业发展的艰难与意义,把伟大的建设成就落到一个个小人物个体的努力中,让他们感受到本专业先进人物的感召。
增进发展可视化:
所选案例务必呈现具体职业技能的演进轨迹,例如将 1980 年代纺织女工纯手工操作与现代智能纺织设备操作员依托高科技精准操控的技能对比直观展现,助力学生清晰洞察技术迭代对职业技能的重塑伟力,激发其紧跟时代步伐、精进专业技能的热情。在对比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技能需求变化的原因,从时空维度分析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等因素对纺织行业的影响,锻炼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二)结合实践的教学实施原则
情境任务设计:组织学生观看《三线建设》纪录片关键片段,要求他们详细列出 “东风二汽” 早期工人维修汽车时所运用的 10 种工具,对比现代机械电气技术的智能化、高精尖设备,深入撰写《工具进化与工匠精神》报告,促使他们深度思考技术飞速发展背后,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核。
实训基地融合:在数控加工实训室环境中对比“一五计划” 时期老车床的珍贵照片,引导学生从时空维度回顾 “一五计划” 对中国机械工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奠基意义,解释老车床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在当时的先进性以及后续的演进方向,培养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激发学生为国家制造业发展拼搏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策略创新
(一)具身化学习设计
角色代入法:通过扮演 1958 年长春一汽装配线工人,感受计划经济时期独特的生产组织方式,强化对历史进程的理解与共情能力。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出发,对比当下汽车生产模式,解释当时为何采用这种装配方式,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实物档案解读:通过展示 1980 年代粮票、缝纫机票等承载时代记忆的实物,结合学生家庭口述史,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解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引导学生从时空维度分析当时物资供应紧张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的必要性,解释粮票等票据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锻炼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生活巨变,增强家国情怀。
(二)新媒体技术赋能
短视频创作:匠心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 “我的职业前辈” 为题,拍摄 3 分钟微纪录片,借助新媒体强大传播力,学生不仅记录传承了职业历史,更在创作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搜集、团队协作与表达呈现等多元能力,深化历史认知。
虚拟仿真应用:巧妙运用 VR 技术让学生 “瞬移” 至大庆油田 1205 钻井队作业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 “铁人精神” 在艰苦技术条件下的磅礴迸发。高度沉浸的体验式学习,极大提升学习感染力与记忆深度,助力学生将精神力量内化为成长动力。
四、成果形式创新
职业主题历史手账:以手账这一兼具创意与温情的形式,细腻记录本专业职业跨越世纪的传承密码,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实训室历史文化墙:在实训车间打造 “中国工业里程碑” 图文并茂大展,将历史脉络与技术演进直观呈现,营造沉浸式历史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实训中时刻沐浴历史光辉。
校企合作展览:积极联合本地企业盛大举办 “行业变迁史” 主题开放日,搭建广阔多元展示平台,全方位展现行业发展的沧海桑田,拓宽学生历史视野,深化校企共育合力。
五、教学提升策略
(一)教师个体素养提升
学习“专业史”:定期深入各专业系部课堂虚心听课,广泛涉猎、精心收集专业发展一手史料,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为教学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历史解释让专业史鲜活起来的教学技巧,树立挖掘专业史中家国情怀素材的意识。
开发《职业群体历史案例库》:依据专业大类精细分类汇编海量教学资源,涵盖各行业小人物奋斗历程、技术突破等详实案例,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坚实后盾与丰富素材,便于教师精准施教。
(二)校本教材开发
编写《职业中的历史》校本教材,以模块化、项目化精巧构思呈现。
于中职教育而言,小人物叙事与大历史观的深度融合,本质是精准锚定历史教育与职业教育的 “最大公约数”。通过聚焦职业群体的历史风云变幻,真切感知个人技能进阶与国家命运起伏的同频共振。这种 “职业锚点 + 历史纵深” 的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既有精湛技艺、又具深邃历史视野,更富历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