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与传承策略

孙宇光 左鹏
  
科创媒体号
2025年32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历史和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并提出其传承策略。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以及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本文希望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等教育,价值,传承,策略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象征,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更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民族自信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出发,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传承策略和方法,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

1.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深厚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其内涵丰富且具有持久生命力,为当代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与价值参照。在高等教育场域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呈现出多维度的价值实现。以儒家思想体系为例,其核心范畴"仁爱"与"礼义"不仅形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更持续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价值建构。当前高等教育机构普遍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通过系统阐释《论语》、《周易》等经典文本,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的知识性目标,更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认知重构,进而引导其进行价值观的批判性反思与社会行为的理性调适。这种教育功能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在认知层面,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诠释学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在实践层面,则通过具体文化形式的传承实现行为范式的内化。以书法艺术教育为例,其教学实践不仅停留于技法传授层面,更通过"形神兼备"这一审美理念的体认,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气质"与"修养"的辩证关系。部分高等院校将书法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的研究表明,这种教育模式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更促进了其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得以建立基于文化自觉的认同机制,这种认同不仅增强了个体的文化自信,更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路径。

2.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的结合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蕴含着系统而深刻的创新思想体系。诸多古代科学家与哲学家通过严谨的自然观察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构建了具有显著前瞻性的理论范式。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整体论的思维方式,而"大道至简"的方法论则彰显了还原论的智慧,这些思想与现代科学所强调的生态系统理论和复杂性简化原则呈现出高度的理论契合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认知范式转换和跨学科思维培养两个维度。一个典型的实证案例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整合创新:医学专业学生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不仅掌握了传统诊疗技术,更重要的是吸收了其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方法,这些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显著促进了现代医学研究的创新发展。研究表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知识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使其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性。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对话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层面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更重要的是通过方法论的重构,使传统智慧在当代知识生产中焕发出新的理论活力。因此,高等教育应当系统性地开发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资源,将其转化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育策略。

3.传统文化对社会责任感的塑造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家国情怀理念,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展现出显著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功能。以孟子"性善论"与老子"无为而治"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思想,不仅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更为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这些思想体系所蕴含的人性本善假设与道德自律原则,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转化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类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以《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框架为例,该理念通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社会认知建构:首先实现个体道德的完善,继而理解家庭伦理,最终形成对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这种递进式的认知过程,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个人行为与社会整体福祉的关联性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机制呈现出显著的文化浸润特征。相较于单纯的知识传授,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体行为的社会延展性影响。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更培养了其对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与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实现了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教育闭环。

二、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1.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应当超越单一维度的经典文献研读,而需构建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框架,以实现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系统性阐释与当代诠释。以书法与绘画课程为例,书法教育的实践表明,其教学过程呈现出双重维度:在技术层面,通过系统的笔法训练与章法研习,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在文化认知层面,则引导学生对"形神统一"这一传统美学命题进行哲学性思考。因此,书法课堂已超越单纯的技术传授空间,演变为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文化场域。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意义的阐释者,通过引导式教学促使学生对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性反思。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传统艺术实践与个体修养培育之间的互动机制。学生通过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不仅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更实现了文化认知的深化,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内化。这一教育实践为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创新性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2.跨学科整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不应局限于理论层面的课程教学,而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实现其文化内涵的具体化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实践性传承已突破传统艺术学科的范畴,呈现出跨学科参与的特点。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传承为例,部分高等院校通过组织端午节龙舟竞渡、春节书法创作展等节庆活动,构建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域。这种实践模式使学生得以在具身参与中感知传统文化的仪式性特征,从而促进其对文化深层结构的认知与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通过现代教育场域对传统仪轨的重新演绎,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某些高校举办的"传统文化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教育效果——学生通过策展、演示等参与式实践,不仅深化了对传统技艺的系统认知,更培育了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与责任伦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范式表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构建"认知-体验-内化"的完整链条。通过课程教学提供系统性知识框架,再借助实践活动促成文化认知的身体化(embodiment)过程,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模式为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传承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构建了全新的范式。这种技术赋能使文化传承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形成了多维度的数字化传承体系。研究表明,数字博物馆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传统文化教育的形态与内涵。在高等教育领域,数字技术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数字化存储技术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永久性保存与高保真再现;其次,虚拟展示技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文化接触具有了全球可达性;最后,沉浸式体验技术重构了文化认知的心理过程。以高校数字文化中心为例,其构建的虚拟博物馆系统允许学习者通过VR设备实现与千年古籍、文物的"零距离"接触,这种具身认知体验显著提升了文化理解的深度与效度。这种技术驱动的文化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一方面,它通过多模态感知通道强化了学习者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其交互性特征促进了主动探索式学习的实现。数据表明,参与虚拟文化体验的学生在文化认同度测试中表现出显著提升,这验证了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情感培养方面的有效性。

结论

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引领。通过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跨学科整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应积极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文化的持续传承,并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创造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明珂. (2018). 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教育研究》, 39(5), 45-52.

[2]张洁. (2020). 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模式与策略. 《中华文化论坛》, 31(3), 112-118.

[3]赵军. (2019).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中国高教研究》, 40(6), 89-93.

[4]陈丽. (2021). 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 42(7), 76-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