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中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策略研究

彭湃 袁佳佳 刘静洁
  
科创媒体号
2025年35期
重庆市南川中学校 40840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在实施中面临诸多问题。部分学校对课程重视不足,将其视为“副科”,教学资源投入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参与度低,导致学生对音乐舞蹈作品的感知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艺术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培养创新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中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为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撑。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学生在音乐舞蹈鉴赏方面的现状、需求及困惑,收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建议。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教学案例,深入剖析其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从而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策略,以改善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2、当前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2.1 教学目标与现状分析

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欣赏能力,了解作品背景与作者,提升艺术素养等。然而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对课程重视不足,资源投入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导致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音乐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缓慢,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2 学生学习困难与参与度

学生在音乐舞蹈鉴赏课中常面临诸多困难。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主科,对音乐舞蹈鉴赏课的学习精力有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方法老化,过于强调模仿和知识记忆,忽视了实用性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参与度不高。学生被动学习,难以主动探索音乐舞蹈的魅力,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

2.3 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师在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教学方法单一,多沿用“口传身授”,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代接轨的元素,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教师需要不断鼓励才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部分家长对课程存在误解,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归咎于教师,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的各类娱乐活动和节日表演等任务,也让教师分身乏术,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2.4 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

现有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口传身授”的方法过于强调模仿,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导致学生思维受限,难以形成独特的审美感知。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与实际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对音乐舞蹈作品的欣赏中。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这些问题使得音乐舞蹈鉴赏课难以发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作用。

3、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社会文化互动。在艺术教育中,这一理论指导教师在音乐舞蹈鉴赏课中创设丰富情境,如模拟舞蹈创作场景、播放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探索音乐舞蹈的魅力。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在社会文化氛围中建构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独特理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转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3.2 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多种智能,音乐舞蹈教学可据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针对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分析歌词内涵;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则让其感受音乐旋律线条的美感。在舞蹈教学中,利用肢体智能理论,帮助学生协调肢体动作,提升舞蹈表现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智能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音乐舞蹈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全面提升艺术素养。

3.3 文化教育学理论的影响

文化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文化传递的过程,艺术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文化理解意义重大。在音乐舞蹈鉴赏课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舞蹈文化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音乐舞蹈与历史、社会、宗教等的关系。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接触西方音乐舞蹈,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4、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教学策略

4.1 运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审美体验

在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中,情境教学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依据音乐舞蹈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创设相应的场景氛围,如播放与作品相关的视频、图片,或布置特定的教室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对于古典音乐,可营造庄重典雅的氛围;对于民族舞蹈,则可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道具。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情感与内涵,激发审美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审美体验,让音乐舞蹈鉴赏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2 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效果

合作学习法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方面效果显著。在音乐舞蹈鉴赏课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表达情感,或编排简单的舞蹈片段。学生在小组内可以积极交流各自的想法,分享对作品的不同理解。通过相互启发和合作,他们能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拓宽审美视野,加深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而且,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互动中共同进步,更好地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

4.3 跨学科教学促进文化理解

跨学科教学为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带来了新活力。教师可将音乐舞蹈与历史、文学等学科相融合,如在欣赏古诗词配乐时,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在学习民族舞蹈时,引入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对舞蹈风格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看待音乐舞蹈作品,拓宽知识面,增强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使音乐舞蹈鉴赏课更具深度和广度。

5、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高中音乐舞蹈鉴赏课,旨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通过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理论基础,提出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策略。经教学实验与评估,验证了这些策略能有效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促进文化理解。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学生艺术素养,还对其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至关重要,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研究可聚焦于跨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探索音乐舞蹈与其他学科更紧密的结合方式。关注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虚拟现实等带来的新体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舞蹈鉴赏教学的差异与共性,促进文化交流。可开展长期追踪研究,了解学生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的持续发展情况,为教学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 高中音乐舞蹈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 艺术教育研究, 2020(5): 45-48.

[2] 张晓明.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D].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3] 李华, 陈婷.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12): 56-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