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故事大道理〉整本书阅读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及教学策略》
摘要: 本文聚焦于《小故事大道理》整本书阅读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阐述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与需求,深入剖析了该书在品德塑造、思维拓展、语言发展等方面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涵盖阅读导入、过程指导、交流分享及评价反馈等环节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为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借鉴,助力学生提升阅读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整本书阅读;《小故事大道理》;教学策略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故事大道理》整本书阅读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分析其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期望为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丰富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特点
1. 好奇心旺盛: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新奇有趣的故事有浓厚兴趣。他们渴望通过阅读了解不同的人和事,探索未知的领域。例如,对《小故事大道理》中一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如动物会说话、魔法道具出现等情节,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知道后续发展。
2. 形象思维为主: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在阅读时,对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场景描写等印象深刻。如书中描绘的善良勇敢的主人公形象,以及热闹的集市、神秘的森林等场景,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鲜明的画面,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
3. 情感体验丰富:小学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且敏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与书中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当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感到担忧;当主人公取得成功时,他们会随之喜悦。例如,读到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的故事,学生会为其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获得鼓舞。
三、《小故事大道理》书籍分析
(一)书籍内容概述
《小故事大道理》是一套专为儿童编写的读物,包含众多短小精悍、情节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题材广泛,涵盖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现代童话等多种类型。有的故事讲述了动物之间的友谊与互助,有的展现了主人公在困境中凭借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还有的通过日常生活小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个故事都配有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揭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
(二)书籍特点
1. 哲理深入浅出:在有趣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理解和接受。如通过“一颗糖果的分享”故事,让学生明白分享能带来快乐和友谊的道理,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图文并茂:书籍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还能增强书籍的视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述美丽的花园故事时,插图中绚丽多彩的花朵、飞舞的蝴蝶等画面,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花园的美丽,提升阅读体验。
四、《小故事大道理》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前的准备
1. 书籍推荐与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片段分享、设置悬念等方式向学生推荐《小故事大道理》。例如,在课堂上讲述书中一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片段,当学生听得兴致勃勃时,突然停下,告诉他们这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引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书籍的大致内容、特点和阅读价值,引导学生了解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和收获。
2. 营造阅读氛围:在班级内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设立图书角,摆放《小故事大道理》及相关的阅读辅助资料,如故事插图集、读后感分享册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交流阅读心得。此外,还可以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如“故事大王”评选、阅读手抄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二)阅读过程指导
1. 阅读方法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批注等。在精读时,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深入理解故事内涵;略读时,让学生快速浏览故事,把握主要情节和脉络。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疑问、感悟和理解。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友情的故事时,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朋友之间相处细节的语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并在旁边批注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2. 引导思考与讨论:教师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寓意。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思维碰撞。例如,在读完一个关于面对困难的故事后,教师提问:“主人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从他的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三)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
1. 组织读书交流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小故事大道理》过程中的收获、感悟和疑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进行讲述,并分享自己从中学到的道理;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故事中的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开展创意写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书中的故事进行创意写作,如续写故事、改写结局、创作同类型故事等。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书中故事和道理的理解。例如,让学生为书中某个故事续写一个新的结局,要求体现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价值观。
(四)阅读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阅读态度、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计划的执行等。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阅读记录、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观察学生是否按时完成阅读任务,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能正确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等,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 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和专业性,给予学生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学生自评可以帮助他们自我反思和总结阅读经验;学生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例如,在读后感评价中,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然后同桌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评,综合三方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反馈和指导。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特点与需求的分析,以及对《小故事大道理》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得出以下结论:
1. 《小故事大道理》契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能力水平,其趣味性、哲理深度和图文并茂的特点,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思维发展、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2. 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包括阅读前的准备、阅读过程指导、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以及阅读评价等环节,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品德观念,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策略[J]. 语文建设,2019(04):4 - 9.
[3] 曹文轩. 儿童文学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18(05):36 - 41.
[4] 朱永新. 阅读:为孩子的未来奠基[J]. 教育研究,2020(03):123 - 128.